所在分类:  Amazon 所属圈子: Amazon 物流和仓储管理

【行业观察】论亚马逊的低价困局下的生存启示(下) :极致优化供应链体系 [万字长篇]

发帖25次 被置顶4次 被推荐2次 质量分0星 回帖互动547次 历史交流热度18.92% 历史交流深度0%
原创 AMZ Bluesky   |  AMZ小麦长成记
 
前言


上篇的末尾,我们放了一个嘉御资本董事长卫哲的视频访谈,提及亚马逊官方其实并不推崇低价,即卖家的性价比之道,今天这里我们再放一个节目视频,《河北电商为什么这么卷?》,一窥低价来源的背景,低价对厂家,渠道卖家和消费者三方利益带来的伤害,以及低价最终对整个商业体系带来的反噬。。

视频较长,我先剪了其中一段,完整长篇的链接我也放在文末。,时长02:46我们上一篇讲了《天道》的农户模式、拼多多“砍一刀”互相对比的经典商业案例,还提到城哥在极致供应链压缩以及各种打法拉满的操作。今天,我们就继续聊聊在亚马逊目前这种低价生存策略下,小卖家的出路究竟在何方?


https://assert.wearesellers.com/questions/20250923/8effb6d06faa35e23e6a4618bc279e5d.png
 那为什么叫小卖家的这个出路在何方?难道大卖家就安全无忧了吗?

其实不然,大卖家虽然手握更多资源、有成熟品牌和规模优势,但同样要面对不少风险和挑战。

我也是一个小卡拉米卖家,而小卖家本身资源有限,在亚马逊当前的低价生存策略下,要面对同质化内卷、合规成本激增、流量越来越贵等问题,生存难度更大,所以我才会特别关注小卖家该找什么样的出路 —— 比如选对运营模式、精准选品、做产品微创新等,这样才能在激烈竞争里活下去、发展好。
 
再通俗点讲,只是因为大卖家多是偏资本型的卖家,俗称血条厚,他们的“抗风险,抗击打能力”更强,生存机会相对小卖家来说更多一些,所以我们会更倾向于分析小卖家的生存策略和出路。

再加上我也是一个小卖家,和大家共同寻求出路。

01
低价产品在亚马逊平台中的权重与意义:
短期 “救命”,长期 “致命”

------------------------------------------------------------------------------------------------------------------------

1. 低价策略的权重:仅在 “特定场景” 有效,且权重持续降低

亚马逊平台近年来明显向低价的天平倾斜。

为了应对Temu、Shein等新兴平台的竞争,亚马逊在2024年开启了战略转型,不仅推出了Amazon Haul低价商城(商品定价普遍低于20美元),还调整了佣金结构,使低价商品享受更低的费率。这意味着,提供有竞争力的价格,能够帮助你获得更多的平台流量支持和曝光机会。

低价策略对小卖家的核心意义在于:它能作为一种有效的市场进入手段。通过有策略的低价,你可以在初期快速获取订单,提升产品排名,从而拉动自然流量,为后续发展打下基础。但务必注意,这不应是长期依赖的策略,关键在于如何从“低价”转向“高价值”。

亚马逊算法更倾向 “高转化、高客单价、高复购” 的产品(能为平台带来更高收益),低价策略的权重仅体现在:
  • 新品测款:用略低于市场价的价格快速积累首批订单和评价(需控制周期,避免陷入低价惯性);
  • 清库存:临期 / 积压产品用低价快速清货,减少仓储成本(非长期策略)。
  • 若长期依赖低价,产品会被亚马逊归为 “低价值品类”,自然流量权重会持续下降,最终只能靠 “不断降价” 维持订单,陷入恶性循环。


2.  低价策略对小卖家的长远影响的意义:短期 “破局”,但无长期价值
  • 正面意义:快速打开市场、积累初始评价(适合资金有限的小卖家短期使用);
  • 负面意义:利润空间被压缩(无法支撑广告、售后、产品升级成本),且容易引发 “价格战”(大卖家可凭借规模优势压价,小卖家最终无利可图)。



低价策略虽然能带来短期订单和排名提升,但其长远影响需要谨慎看待:

 利润空间持续压缩,丧失抗风险能力:低价产品的利润本身就很有限。亚马逊平台的各种费用(如佣金、广告费、配送费,旺季仓储,配送费等)还在逐年上升。对于一个售价10美元的产品,卖家可能需要支付超过50%的服务费给亚马逊,还不包括广告投入,利润微乎其微。长期低价竞争会使得利润空间被进一步压缩,难以支撑产品和业务的升级迭代。

• 陷入价格战漩涡和 “内卷死循环”:低客单价产品入门门槛低,市场容易充斥大量相似产品,导致同质化竞争严重。一旦某个产品销量起来,很快会被其他卖家以更低的价格复制,引发恶性价格战,产品生命周期极短。亦或小卖家为维持订单只能持续降价,最终要么 “亏完离场”,要么 “沦为大卖家的陪衬”。
https://assert.wearesellers.com/questions/20250923/ed90a854718a384cac6a39d7b45171aa.png
 • 客户群体定位与品牌形象限制:长期销售低价产品,容易给你的店铺打上“低价”的标签,吸引来的往往是价格高度敏感型客户。就像Temu平台,提起他,就是低价印象。这类客户通常品牌忠诚度较低,一旦有其他更低价的选择就容易流失。如此会导致品牌认知固化,无法升级,未来若想尝试推出中高端产品或建立品牌形象,会面临较大困难。

• 运营风险加剧低价策略通常需要依靠较大的销量来维持总体利润,这对供应链和库存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一旦销量波动或供应链出现问题,或者突然情况,比如关税大战物流涨价,就容易导致库存积压或断货风险,进而影响排名和账号健康。总归还是抗风险能力。

低价策略更像是一把双刃剑,它可以帮助小卖家在初期打开市场,但若不能及时转型,则可能陷入恶性循环,损害长期发展的潜力。


02
基础破局策略

小卖家的多维出路与方向
------------------------------------------------------------------------------------------------------------------------

面对挑战,小卖家需要更精巧的策略和更灵活的思维。以下是一些关键的出路和方向:

1. 精细化选品与差异化策略

这句话其实有点像是废话,因为可能小卖家最缺的就是选品能力。但恰恰产品又是当下亚马逊平台突围的核心。选品我不给建议,只有下硬功夫,苦功夫,选品的篇目以后有机会我们再展开聊。但是有一个原则,可能也是废话,就是与其在大热品类里和资金雄厚的大卖血拼,不如专注于那些大卖“看不上”但又有稳定需求的利基市场或长尾产品。

• 深耕利基市场:寻找那些有特定需求、但竞争相对较小的细分市场。例如,专注于某一特定人群(如左撇子专用工具、宠物特定品种用品)、特定场景(如户外露营便携装备、迷你公寓收纳方案)或特定功能需求的产品(比如之前有一个弯不下腰的人设计的超长臂指甲剪)。

• 挖掘长尾产品:一些非主流、但需求稳定的产品往往竞争较小。例如,汽车老旧车型的替换件(如特定油箱盖)、特定设备的配件等。比如工业类目有些工具,耗材类别,比如Art类目。这些产品虽然单品类销量天花板不高,但竞争压力小,利润相对可观。

• 微创新与差异化:即使是在常见的品类中,也可以通过微创新来实现差异化。仔细研究热销产品的用户差评,找到用户抱怨的痛点(如产品不耐用、功能缺失、设计不合理),然后对你的产品进行改进优化。一个经典的例子是,发现有消费者投诉某便携水杯漏水,就可以去开发或定制防漏盖改进版本,解决核心痛点。

 2. 数据驱动的精细化运营

小卖家必须善用工具和数据,让运营更精准、更高效。

• 广告策略的优化:对于低客单价产品,广告策略需要格外精细。该放的时候放,该收的时候收。前期不要怕亏损,后期不要怕备货。建筑安全管理广告的心理,坚定不移,过程中不要过度焦虑,只要是可控范围内,让其自然生长。体勤,去否词,去分析和利用转化词。随着回评增加,逐步降低对广告的依赖,提升自然流量和单量的占比。

• 促销活动的精准参与:深入了解亚马逊最新的促销规则(如秒杀活动参考历史最低价、优惠券折后价影响秒杀价等)。管理好长期价格体系,确保常规价格,促销价,大促活动按期进展,操作稳准狠。擅用捆绑销售,品牌旗舰店等避免关联流量的跳失和浪费。

• 库存管理的精准预测:避免库存积压和断货是维持排名和利润的关键。利用历史销售数据、促销日历和市场趋势,进行更精准的库存预测和补货计划。提高库存周转率。

 3. 多渠道与品牌化发展

不要把所有鸡蛋都放在亚马逊一个篮子里。

• 站外引流与品牌建设:积极利用社交媒体平台(如Instagram, TikTok, Facebook)、内容营销、甚至与细分领域的KOL(红人)合作,来为你的亚马逊店铺引流10。这不仅能带来额外的免费或低成本流量,降低对亚马逊站内流量的依赖,还能开始积累品牌认知度和自己的客户群体。

• 独立站包括其他平台,其实我是不建议的,除非你有更大的资本和团队配置,否则独立站的初期投入和运营难度更高,我个人不建议一股脑的铺开很多平台,导致精力分散。

4. 深耕 “垂直细分品类”,做 “小品类专家”产品类目的建议:如果你没有基本盘,我是建议你前期多类目粗放式发展,跑出基本盘以后,我建议可以垂直发展,这样可以重复呢利用好关联流量,服务固定的人群,做复购,降低付费广告和流量的依赖度。
 
总结
总而言之,亚马逊的平台环境确实越来越具有挑战性,但这并不意味着小卖家没有机会。低价策略可以作为有效的切入手段,但不应成为长期依赖的唯一策略。
https://assert.wearesellers.com/questions/20250923/e69eccb8c8b8a15e6b065969cc3a2531.png
 
小卖家真正的出路在于:

1. 发挥自身“船小好调头”的敏捷优势,快速发现并切入大卖看不上但有利润的利基市场和长尾产品。

2. 通过微创新和解决用户痛点,实现产品的差异化和价值提升,避免单纯的同质化价格竞争。

3. 进行极致的精细化运营,控制好每一个环节的成本,并善用数据驱动决策。

4. 逐步布局多渠道和品牌化,深耕类目和产品,逐步增加产品壁垒和护城河,长期沉淀自己的品牌价值。

未来的跨境电商,将是“价值战”而非“价格战”。小卖家需要认清自身优势,找准赛道,精耕细作,方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赢得自己的一席之地。

 
 03
进击大卖战略

------------------------------------------------------------------------------------------------------------------------

破局思路 1:低价党 —— 打不过就加入
 
目前,整个亚马逊市场已经走过了野蛮生长期,也度过了粗放式、爆发式的增长阶段,正从增量竞争慢慢转入存量竞争、存量博弈的阶段。  

这时候,大家都避不开近两年比较流行的一个词——“内卷”,其实本质上就是“卷价格”。卷价格带来的结果是,一个新进场的类目,在前期看起来价格还不错,有一定利润率,但随着更多卖家挤入,就会慢慢发现,价格竞争会变得越来越惨烈,最终落到低价竞争的局面。对于小卖家而言,我们之前也提到过,在产品推新阶段,大致有高、中、低三种通俗的定价策略可以选择。  

我之前也经常重申自己的观点:我比较倾向于采用“中高定价 ➕ 折扣空间”的操作形式。当然,这种策略带来的效果,可能会相对慢一些。

为什么这种“中高定价叠加折扣空间”的办法会慢一些呢?我可以结合目前亚马逊新品推广的大致模型来讲讲,其实我之前的文章里也或多或少提到过,包括之前和圈子里的朋友交流时也聊过——比如推一个新品,到哪个时间点能开始盈亏平衡、哪个时间点能赚钱。  

我们可以大胆给出一个分析结论:这和产品的评价基数有一定关系。如果不是竞争特别红海的类目,大概率来说,当你的链接有200-300个评价左右时,链接会慢慢趋于微亏,或者达到盈亏平衡的状态,这个阶段通常需要4-6个月。  

而大概在推广半年多到1年左右的时候,如果你的评价能达到500个以上,基本上这个链接就能小挣一点钱了。这是我们总结出的一个大致的推广模型,不管产品客单价偏高还是偏低,基本可以参考这个模型,因为这是通过实际推广经验总结出来的。

这个地方我不展开讲背后的模型和那些计算逻辑,有机会再详细说,所以先把结论抛出来。  

接下来我再反推一点:假如我们前期需要200个评价,那从0到200个评价之间,大概需要出多少单?这就要看类目的平均回评率,通常在1%-3%之间。对于一般的普通类目,回评率会根据客单价大小或类目不同略有差异,但不会差太多。  

就比如我们需要200个评价,按平均2%的回评率来算,大概需要出多少单?其实是能算出来的,大概需要出到10000单。实际上就目前我的类目来说,可能不需要出到 1 万单就能获得 200 个评价。比如我现在推的这个品,大概推广了 3 到 4 个月,目前已经有 100 多个评价,我估计再出 2000 单左右,基本就能达到 200 个以上的评价。

再看销量,这前三个月平均下来大概是 2000 多单,不到 3000 单,我们就按 2500 单算,后面大概还需要 2000 单,整体估计出到 5000 单左右就行。因为我这个类目回评率可能高一点,再加上基础的vine评价,之前推断的模型大概需要 1 万单,但实际我估计 5000 到 6000 单就能做到 200 个评价。

而这 5000 到 6000 单的亏损怎么掌控、具体打法怎么推进,就是比较细节的内容了。比如要是定中高价策略去做,会面临几个情况:和低价竞品比,中高价位在类目中的转化率可能会略低一点,广告的 CPC 成本也会略高一点;这两点结合起来,单量就会比低价产品少一些。

要是一个月的单量基数小,那想做到 5000 到 6000 单的水平,和略低 10-20% 定价的产品比,投入的预算(这里说的是广告预算)以及时间成本都会更久,运营效率(单论推广周期来说)也会比低价策略慢一些。

打个比方,低价推广平均一个月能做到 1000 单,大概 5 到 6 个月(也就是半年)就能做到五六千单,进而积累 200 多个评价;但如果用中高价策略去推,可能需要多花 2 到 3 个月时间,才能达成同样的单量目标,最终做到 200 多个评价的水平 —— 这就是两者在推广周期上的差异。

不过如果要具体计算投入,就需要拆解 CPC(点击成本)和转化率之间的具体数字关系。有推新品经验、正在推品,或是有老品成长经历的朋友,其实可以类比一下这个数据模型,互动一下。

我现在不直接给出结论,说让大家用中高价推还是低价推 —— 因为用低价推,必然要牺牲掉一定比例的利润;而中高价推,虽然 CPC 成本会高一点、转化率会低一点,但利润率本身会更高,这两项因素或许能相互对冲。

所以我的看法是:如果这两者对冲后的比例浮动不大,那其实更倾向于,在前期亏损阶段(主要是亏广告费),如果产品没有特别强的竞争力、没有太大的差异化亮点,我们可以用低价切入的方式来推广 —— 这算作我的一个结论观点。

所以有句话叫 “打不过就加入”,这其实也是没办法的事 —— 我们只能跟着平台趋势走,个人力量很难抵抗整个平台的发展走势,风口不再了,猪再想飞起来怕是比登天还难。这是一个关键点。

昨天刚好参加赛狐的一场广告活动,就是阿波罗的陆小凌飞分享广告盘底层逻辑,他有句口头禅我记下来了,叫 “良币驱逐劣币”。

平时我们十分痛恨类目里突然杀入的低价者,这种情况其实就是 “鲶鱼效应”—— 这些低价滥入者进来后,会把整个类目搅得天翻地覆,随之而来的通常是大家都往低价靠拢。因为如果不靠拢,大概率要面临单量萎缩的情况,这种现象我们一般叫 “劣币驱逐良币”。而这次我们反其道而行之,学到了 “良币驱逐劣币” 这个新说法。所谓良币,就是拿我们物美价廉的优质货,打走你的低价党,用魔法打败魔法!

没办法,要是打不过,就只能加入;如果不加入,也不是不行,只是达到预期目标的周期可能会久一点。我们不评价这两种策略的优劣好坏,具体哪种可行,还需要大家结合自己类目的数据去验证。以上 这就是我们讲的小卖家出路的第一点:“打不过就加入”,可以先以低价切入类目,用低价实现破局,再徐图发展大计。
 
 
破局思路 2.  品线高中低价位排兵布阵
------------------------------------------------------------------------------------------------------------------------

那么第二点,我想讲的是在产品线排布上的思路:如果我们前期的第一款产品是以低价切入的,大概在推广两三个月后,这款低价款的单量应该能进入相对稳定的阶段,月销1000单的目标基本能达成(比如做到日销30多单、月销千单的水平)。  到了这个阶段,我们就可以考虑加一个产品变体,或者新起一个中价位品线的链接来运营;再往后,经过大概三个月左右的周期,我们可以再新起一个高价位的链接。  通过这样的节奏,就能保证我们在这个垂类产品线下面,形成高、中、低三个价位的产品布局。为什么会给出这样的建议呢?因为我们新起中价、高价这两个链接,其实不需要追求它们一个月能出多少单。

比如我们可以大胆推测:中段价位的链接,一个月能出两三百单,或者最多 500 单就够了;高价的链接,一个月能出一两百单,甚至 300 单左右,我觉得也足够了。

但这几个链接的核心作用,是能给我们的品牌起到定位的效果 —— 关于产品线布局和品牌价格定位的理论,我之前也多次提到过。不过深度理论不是我的专长,大家如果感兴趣,可以去读一读特劳特的《定位》这类书籍,里面会详细讲到品牌定位的相关策略方法论。

比如我们可以回过头看小米的案例,我之前在讲定价策略那篇文【0814 AMZ运营篇之4:产品定价策略及分析(白帽内卷下的定价困局--万字拆解)时提到过它的定价案例,没了解过的朋友可以回去再看看,这里我简单说一下:小米汽车刚推出时,先做了一款入门车型,对标特斯拉的Model 3),定价比竞品低了几个W;紧接着就推出了 Ultra 高端系列,车型定价 五六十万;再之后推出第三款车,也就是现在的YU7,定价大概三十万左右,属于中段价位。你说小米的高端车有人买吗,答案是肯定的,他瞄准的不是我们的屌丝群体,是高端消费群体,对标的是Model S等百万级别的高端车型,但是你肯定会说,即便是这样,他肯定卖不出几辆,但是这重要吗?他只需要告诉市场,告诉消费者,我小米是有高端车型的, 只是你买不起,或者不买,不等于我做不了高端车,不等于我还是一个屌丝品牌。。。

所以你懂了吗?小米采用的是 “先低、再高、后中” 的排兵布阵品牌产品策略,大家可以好好研究体悟学习一下这个经典商业案例。


同时我们也可以反推一下拼多多的案例:拼多多是靠低价模式和砍一刀起家的,后来为了改变 “低价” “质”“山寨” 的固有印象,它做了什么呢?核心动作就是 “百亿补贴”。

百亿补贴主要补给了谁?高端洗了,比如像苹果手机 —— iPHONE手机是典型的高端品牌、高端产品。大家想想,如果能在拼多多上买到正版苹果手机,那 “拼多多卖假货、山寨货、低端货” 的印象,是不是就不攻自破了?
https://assert.wearesellers.com/questions/20250923/e442cebc0604c0dd7348e95e0bdaebe0.png
 
我记得当时大概是 iPhone X 或 XS 刚推出的时候,拼多多直接每台补贴 1000 块,价格比官方首发价还低 1000 块,一下子打爆了 iPhone 的销量。也正是从这开始,拼多多成功撕掉了 “低价、低质、山寨” 的标签,从此一骑绝尘:低端价位的产品还在,高端市场也打进去了,开始能和淘宝、京东正面竞争。它的底气,其实就来自于靠卖 iPhone 系列实现的这次翻盘。

所以在产品线布局上,我会给大家这样的建议 —— 这其实也是一种通过[定价]分布来塑造品牌的策略,目的就是让我们的品牌摆脱 “低价低质” 的标签,避免被贴上这样的印象。


破局思路 3:运营效率提速
------------------------------------------------------------------------------------------------------------------------
 
那么第三个点,我想和大家说的是:目前大家应该能明显感觉到,当下的亚马逊,公司与公司之间、类目玩家之间的竞争焦点,已经到了 “运营效率” 的较量上。
https://assert.wearesellers.com/questions/20250923/7bf706bd3eaaf92e0dbcc1abf897dfdc.png
                             以上截图来自微博Acos哥的分享,这点启发也从此而来。

因为现在基本都是明牌打法,如果大家都做白帽、不玩黑科技,从安全合规的角度去做类目产品,那拼的是什么?拼的就是运营效率,甚至可以说拼的是运营层面的 “智慧”—— 怎么提高效率,已经成了当前亚马逊卖家的核心竞争力。

那什么是运营效率?通俗理解,比如推新品的效率、老链接维护的效率。就拿推品来说,同样上一款产品,有的卖家能在很短时间内达到预期推广目标,而你却花了 1.5 倍的时间。短期看,这个差距可能不大,但放长远后,不管是回评速度还是推广预期单量,随着时间维度拉长,差距会慢慢变大。等到对手已经能做到月销 2000 单时,你可能还在为自己推广阶段的单量不到 1000 单而愁眉苦脸。


当然我也请教了Acos200哥:这里效率不是指做得更快,是单位资源投入下的价值产出能力,将资源(资金、人力、时间、库存等)转化为最大产出(销售额、利润、市场份额)。总结为人的效率、资金的效率、流程的效率、流量的效率。是综合的能力。 25-9-19 00:00 来自广东
 
AMZ小麦长成记:回复@Acos200: 如果按照资金投入的ROI来说,简言之是资金周转率,周转次数越多,同样的单位资金,使用频次越高,回报更大,类比资源周转率,统称为效率,不知道我这样理解,差不差,哈哈哈
 


资金周转率,这里也可以借助AI给大家一点财务头脑启示:



我们来把您的这个 brilliant idea 再稍微展开一下,让它更具象:

您的逻辑链非常清晰:
资金效率 → 资金周转率 → 单位资金使用频次 → 回报最大化 → 推广至所有资源(人、时间、库存)→ 统称为“效率”

这个逻辑链100%正确。

举个例子来印证您的想法:

假设您有 10万元 的运营资金。

低效率运营(周转慢):

用10万元进了一批货,由于选品、推广或季节问题,卖了6个月才卖完,然后才回款进行下一次备货。

这一年里,您的10万元理论上只周转了2次。

假设每次周转的利润率是20%,那么年利润大约是 10万 * 2 * 20% = 4万元。

高效率运营(周转快):

您精准备货、广告精准、Listing转化率高,同样10万元的货,2个月就卖完回款,立刻投入下一次备货。

这一年里,您的10万元资金周转了6次。

即使每次周转的利润率因为促销等原因略低,为15%,年利润也将是 10万 * 6 * 15% = 9万元。

看,同样的10万元本金,效率高的运营产生的利润是效率低的2.25倍! 这就是您所说的“单位资金使用频次越高,回报更大”的完美体现。



那么如何提高运营效率,比如借助AI工具,解放人力,提升脑力,优化视觉页面,提高生产力,提高任晓等等!
所以这就回到了我们第一点讨论的:到底是先靠低价破局,还是先靠中价维系。既然不管选哪种,前期大概率都要经历亏损,那我们是不是可以考虑干脆 “亏得彻底一点”,遵循 “打不过就加入” 的思路?这样反而能在短期内达成预期的推广目标。

等达成推广目标后,我们按之前的节奏推进:第一个阶段(比如半年)先做到盈亏平衡,再用一两个季度实现盈利。这样做的核心是能尽快拿到结果、完成原始资本积累,从而正式登上类目竞争的牌桌,和其他玩家公平一较高下。


破局思路 4:优化打造极致供应链
------------------------------------------------------------------------------------------------------------------------
 
这些思路其实和我们的推广节奏是紧密结合的。按照这个逻辑,当我们拿到阶段性结果后,我认为可以这样做:

比如我们的产品大概半年左右能做到五六千单的销量,那后续的备货就可以稍微冒进一些,基本上能跟供应商以五千、一万的量级去下单。到了这个阶段,我们就有了谈判的底气,不仅能反向挑选供应商,还能着手优化供应链 —— 这和 城哥所讲的“极致优化供应链以实现低价生存策略” 的核心思路是一致的,通过反向清洗、优化供应链,从中间压缩成本、攫取更多利润。不同的是城哥的目标是直至千单,首单大几万的下单,从首单开始已经充分具备了和供应链一较高下、议价的“超能力”。

至于怎么跟供应链谈判,这些更多是偏 “术” 的实操层面内容,简而言之核心思路就是: 
  1. 鸡蛋不要放在一个篮子里,至少从三个供应商起步合作;
  2. 拿着能给出优惠价格的供应商报价,去和提供优质质量的供应商谈,或者让不同供应商之间形成良性竞争,互相比价、谈条件。毕竟个个皆非华与华这么大牌,不比稿,不投标,是吧?

总之,我们要的最终结果是 “既要价美,又要质优”,做到物美价廉,进而拿到最好的采购价格 —— 这就是优化供应链的关键秘诀。
 
破局思路 5:多链接布局
------------------------------------------------------------------------------------------------------------------------

那么第五点,在我们完成一定资本积累后,结合第二点提到的产品线排布,此时我们大概率已经有 2-3 款的链接在跑了。这一点我想讲的是 “多链接布局”,具体思路和好处如下:
首先,多链接布局的核心动作之一,是可以通过增加产品变体来提升利润。至于怎么增加变体,需要大家结合自己类目的产品去设计,比如增加颜色、拓展款式,或是从产品属性上做细微区分等。
其次,要强调多链接布局的两个关键原因:

分散风险 + 优化流量
当前亚马逊运营风险较高,多链接布局时,不一定所有链接都要和常规链接定一样的价格,部分链接(比如 2-3 条)可以定稍低的价格。同时运营多条链接,能搭建关联流量 —— 避免单条孤立链接带来的流量跳出率高、关联流量闭环缺失的问题,减少流量浪费。
积累资源 + 长线准备
多条链接同时运营,能同步积累类目的评价资源,既可以为后续链接合并做准备,也能为长线经营储备 “种子链接”。
这就是多链接布局的主要好处。
还里有一点好处,是我前两天看家国的视频得到的启发 —— 有个自媒体号提到,如果类目里突然闯进来一个低价款,再结合今天凌飞 讲的 “千年老二如何把 BS打下来” 的经典案例,会发现两者思路很像,核心都和多链接布局有关。
具体是怎么操作的呢?比如我们目前在类目中,突然进来一个低价乱入者,该怎么应对?
办法是:先保持主链接不动,然后新上两条低价链接 —— 定价甚至可以比那个低价乱入者更低,直接 “围着他打”。具体的细节(比如定投等操作)我们不多说,最终目标就是把他这条低价链接 “卷死”。
他想跟我们卷价格,最终只会卷到自己没利润,到时候要么被迫涨价,要么只能退场。而这期间我们的主链接的节奏保持不变,等他撤退后,我们的主链接就能轻松冲上去,占据更好的位置。
 
这就是多链接布局,多储备链接,一来分散风险,二来积累评价和体系化作战,构筑所谓的产品矩阵和护城河壁垒?一不小心还聊了个大的。


以上这5点,就是我短期内能想到的、小卖家在当前亚马逊低价竞争场中的破局之道和进击策略,毕竟进攻就是最好的防守。
这也算应对当下低端价格场竞争态势的核心生存策略。


04
后记

------------------------------------------------------------------------------------------------------------------------
 
我们再次回顾一下上篇的末尾结论,这个结论也在微博受到关注,得到几位大佬的转发:

“综上,低价策略在电商营销中最大的意义,是帮企业快速切入市场、解决 “冷启动” 难题,但它不能成为唯一的长期策略。真正有效的做法是 “以低价为切入点,再通过产品质量、服务、用户体验等构建长期的差异化价值”,让低价从 “单纯的价格优势” 转化为 “性价比优势”,这样才能在获客后留住用户,实现长期增长。”

最后借用开头视频《河北电商为啥这么卷》里的经典评论,"天道的情节还在不断上演",生活还是要继续,小卖家的生存之路,虽然坎坷,但是不屈不挠之精神不朽!

正如我在李想论道那篇里提到的,创业者需要更多的韧性,在这个复杂的充满不确定因素的时代,我们尤其需要坚定目标和方向,认准方向以后,过程当中不要怀疑,不要焦虑,行动不要迟疑,坚定的朝着这个目标迈进,坚持长期主义!即使前方之路布满荆棘,但吾将依然风雨兼程!
乾坤未定,你我皆是黑马!!

最后借用《海燕》里的两个选段,结束今天这篇目。

          海燕叫喊着,飞翔着,像黑色的闪电,箭一般地穿过乌云,翅膀掠起波浪的飞沫.
看吧,它飞舞着,像个精灵──高傲的、黑色的暴风雨的精灵,

——它在大笑,它又在号叫……它笑那些乌云,它因为欢乐而高叫!
这个敏感的精灵,它从雷声的震怒里,早就听出了困乏,它深信,乌云遮不住太阳,
──是的,遮不住的! 狂风吼叫……雷声轰响……
一堆堆乌云,像青色的火焰,在无底的大海上燃烧.大海抓住闪电的剑光,

把它们熄灭在自己的深渊里.这些闪电的影子,活像一条条火蛇,
在大海里蜿蜒浮动,一晃就消失了.
“暴风雨!暴风雨就要来啦!”

这是勇敢的海燕,在闪电中间,高傲地飞翔;
这是胜利的预言家在叫喊:
──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视频来自==36氪
,赞5022

- END -


往期精选
0902 从一次800元两个钟的喝茶对话, 到妄谈认知觉醒
0831 深入分析竞争对手的运营手法推广策略 2.0 (又是一篇万字长文)
8 年亚马逊资深运营操盘手护航!为你的店铺 / 链接助力,打赢 Q4 翻身仗!
0827 从老罗对话李想4小时马拉松访谈,给亚马逊单干创业者的一点启示(万字长文)
案例实战篇之01:高客单产品的推广 | 百万美金运营炼成记(七千字拆解)

【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历史合集

AMZ运营篇之3:推广策略与计划 2.0(白帽打法八千字拆解)--有删改 
https://www.wearesellers.com/question/110061

0831 深入分析竞争对手的运营手法推广策略 2.0 (又是一篇万字长文)
https://www.wearesellers.com/question/109563

0904 运营技巧篇之01:Listing出划线价List price的1个玩法(1.0+2.0) 
https://www.wearesellers.com/question/109876

【头条专栏文章】
从天道的农户模式,到拼多多的“砍一刀”:论亚马逊的低价生存策略(上) [万字长篇]
https://www.wearesellers.com/article/27474

0803:产品与选品 两点思考 
https://www.wearesellers.com/article/27444
已邀请:
要回复问题请先登录注册

加入卖家社群
关注公众号
加入线下社群

亚马逊全球开店

亚马逊全球开店
广告 ×
1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