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 发现 经营管理 单干四年,手里有一千个W,继续单干还是组...
单干四年,手里有一千个W,继续单干还是组建团队?招人进来固定支出增加,担心不能产出反而导致亏损,或耗费多余时间精力在管理和教学上……
目前情况:手中有三个店铺,主要由自己管理,老婆负责做一些辅助工作。产品都是同一个垂直细分类目,淡旺季明显,忙半年淡半年。产品总数30款左右,私模比较多,基本上每款都注册了外观专利,FBA大货由工厂代发。另外每年自己能开发一些新品,投入产出比较高,卖出一个能挣三五个的样子,这两年店铺利润有几百个W吧。
自己的想法:随着年龄超过三十岁,加上家里有了小孩后,明显感觉头脑和时间精力都不如以前了,再这样单打独斗下去有点跟不上市场。
单干的话比较自由,没有那么多压力,忙的时候做事(虽然有时候也感觉有点累),不忙就闲一点,运气好的话再干个三五年,赚够三千万就收手.jpg。(实际上是提桶跑路 = =人到中年也不像以前刚毕业一样能天天加班熬的住了)
但又不甘心就这样被后浪淘汰,想着继续奋斗奋斗,做成一个公司,也算好歹有一份事业,不至于人到中年反而失业焦虑。
一直纠结于要不要招人的点在于,1.招人进来固定支出增加,担心不能产出反而导致亏损。2.学会了跳槽,甚至成为竞争对手。3.招人后反而更耗费时间精力在管理和教学上,自己也不能像以前一样一心做事。
目前招人的计划,准备开始就招两个开发,两个运营,一来更有公司氛围(网上都说见到夫妻档就跑路 == ),二来可以看下谁的能力更强。
目前考虑的几个问题---------------------
Q1:做垂直精品的店铺该如何搭建扩充团队?团队制度怎么制定。自己想的大方向是采取合伙人制度,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对公司的粘性。比如前期拿工资,后期业绩做的好的,可以提升为合伙人,共同分享整个公司的利润。
Q2:运营提成制度是按销售额还是按净毛利更好?按销售额担心运营会无视毛利率低下,按净毛利的话担心产品成本和利润透明,有些投入产出高的产品,有的运营看到容易有想法单干。
Q3:开发人员的提成如何计算?整个产品生命周期都提成,还是按照只提成前一年或者两年的?
Q4:新店铺是否都只刊登新开发的产品?或者慢慢转移些老店铺的产品到新店铺上?
Q5:淡旺季明显,淡季员工没有太多事情可做,淡旺季的收入也会差的很多,该如何平衡这点?
综上,其实本人还是倾向于组建团队,请问亚马逊垂直精品公司该如何搭建团队?提前感谢各位大佬和前辈分享经验和解答。
14 个回复
应如是 - 天助自助者
赞同来自: i欧翡翠公园 、 123卷儿123 、 谁在海里看海
垂直精品的模式下,我是建议你换品类去做垂直拓展,这样也可以减少你所担心的“学会了跳槽,甚至成为竞争对手”,因为如果进来就是做你自己做好的品类的话,确实会存在这个风险的。
前期以底薪+毛利提成,后期挑选合适的人选做合伙人,之后公司的新员工培训和引导也是合伙人来负责。
合伙、团队制度细节可以参考附件。
Q2:
提成制度细节可以参考附件。
但实际要结合你们公司的薪资结构以及发展阶段来确定,比如你这里如果底薪给到1.3W左右,那其实对于一个运营专员,一年平均到手月薪能在1.6~2W左右之间浮动,已经是可以比较留得住人了,也就是1.3w底薪下,你们提成金额可以框定在3~7k之间,按照难度和梯级去提升,7k之外的门槛应该是要更高的,因为只是专员,没有担任管理的内容。
然后如果你们现阶段目标是要做销售额增长,那就按销售额和毛利额底线去定绩效奖金。如果现阶段是毛利额增长,那就按回款金额去算比例。如果是双增长,那可以错开梯级档次,比如销售额多少标准、毛利率多少标准下,对应的奖金梯度。
提成奖励制度,即需要激励和留人,也需要服务公司的目的和用人标准。
Q3:
1.按产品生命周期提成:
优点:
可以激励开发人员开发出生命周期长、利润高的产品。
缺点:
提成周期长,短期内激励效果不明显。
2.前两年或前一年提成:
优点:
短期内激励效果明显,开发人员更愿意开发新产品。
缺点:
可能会导致开发人员只关注短期效益,忽视长期产品规划。
3.如果是综合方案:
可以考虑将产品生命周期和短期效益结合起来。例如,前两年按照一定比例提成,两年后按照净利润的一定比例继续提成(或者调薪晋升之类的替换方案)。因为如果一个产品,长期的净利润都表现不错的话,说明这个开发结果是比较好的了,不纯粹是靠运营推广所能做到的。
以及设立项目奖金: 对于特别成功的产品,可以设置项目奖金,激励开发人员。
Q4:
新店铺有大礼包,返点 免仓储费啥的,老店铺的产品可以适当转移一些。
但新店铺不要过多跟卖老店铺的链接,有库存审核风险。
Q5:
你原本的产品类目是淡旺季明显的,那么新的开发/运营,负责0到1点重点是非季节性的产品类目,否则对于运营/开发而言也会存在负面影响,淡季离职率有可能因此增加。
总的来说,我是建议你把搭建新团队,作为发展方向调整的补充,而不是继续做你原本的模式。
比如你要新增非淡旺季的项目,要做新类目尝试,这些才有搭建团队的价值,招聘一些其他类目经验比较丰富的运营/开发,你才可以使用他们现成的类目积累经验,这样比起你自己单个人去拓展调整类目的话,可以起到减少试错风险的作用。
所以招聘/搭建的时候,第一考虑是:类目经验的丰富性,或者过去在其中的1~3个类目做的比较垂直深耕,且非季节性类目的。第二考虑是其思维灵活性。第三考虑是其稳定性。
稳定性之所以放在第三,并不是不重视,而是大部分情况下,面试/试用期,很难判断真实的稳定性大小,最终还是要看利益分配空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