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 发现 Amazon 谁说选品一定要蓝海?一些红海类目的,尤其...
谁说选品一定要蓝海?一些红海类目的,尤其是非标品,外观功能卖点上做了改良调整的,总能匹配到对应的用户群体,只要基数在那里,就不用担心流量起来有货没人买……
似乎又印证了著名的二八定律,80%的人在忙忙碌碌选好品,20%的人在红海产品里死磕。
还有一句跨境名言,”七分靠选品,三分靠运营”。似乎把选品拉到了一个及其重要的位置,导致绝大多数的失败推广原因都归结于产品不行,类目太卷,竞对低价。的确,选品是运营的第一步,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决定了后期运营推广的难度和成功概率。
放眼望去所有的论坛,博主,公众号等营销推文,所推崇的选品论无不是”新奇特“。这个产品竞对不多,市场体量大,新品都能卖这么多,CPC不高竞争不激烈吧啦吧啦的,再用关键词爬下趋势,找下货源算下价格,就开始yy这个品一定能推爆。铺货选手就直接开始上链接开始卖,精铺类型可能还做下市场调研,分析下卖点痛点搞下改良,盘下竞对数据,布局一下推广思路。然后精品选手开始开模,产品改良测试,推广计划制定等等。
结果就是,铺货短期赚了点,粗暴运营模式下无法做到长期输出,结局就是被后来者的精品选手拍在沙滩上。对于精铺和精品,由于时间周期拉太长,导致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原本低cpc,竞对少的产品,已然演变成了血海类目。道理很简单,你能看到的链接,你的竞争对手都能看到;你能分析到的痛点卖点,你的竞争对手都能分析到。归根结底,是我们千篇一律的选品思路造成的必然性结局。在这种情形下,唯有20%的选手能在这场角逐中脱颖胜出,剩下80%则成了炮灰。那么作为留存的20%,这样的选品思路自然是没有问题的。
那这20%的胜利者,所倚靠的真的是70%都来自于产品本身吗?显然不是,当这个产品跟你同批或后来者源源不断进入市场的时候,这个产品就失去了最基本的产品优势。百里挑一,如何才能让你的链接被更多的用户青睐。我们需要引入一个绝对成交的概念。”绝对成交=价格+需求+信任“,价格是认为可以控制的,需求量取决于产品本身,在选品时即已固化。最终比的是信任,信任来源于哪些因素?我认为第一是视觉,任何成交的基础都在于先展示,你的主图套图A+视频等不够优质的情况下,很难得到买家的认可。第二是品牌背书,一个有认可度有影响力的品牌是绝对胜于一些卖杂货的/新注册的/读不通顺的品牌名。公司和运营最重要的操盘即是在建立与用户之间的信任基础上,当信任不及竞对的情况下,不得已降低价格来提升绝对成交的概率,这就是一些卖家惯用的螺旋法。
如今亚马逊已不似前些年,竞争越来越大,入场者越来越多,当然老品牌老卖家也积累的越来越多。这条曾经看起来十拿九稳的选品之路似乎已经很难再是大多数人的康庄大道,行色匆匆,走路的赶不上骑车的,骑车的赶不上开车的,开车的赶不上做灰机的,坐飞机的赶不上开黑的。所以我觉得,七分靠选品的说法逐渐被弱化了,这个分值是不是应该往下调了。
那么,所谓的红海血海类目,是真的不能入场不能出局了吗?答案肯定是不一定吧!首先,美国站几乎已经没有蓝海类目了,不太可能找到没什么人入场的,体量还很大的,竞争不激烈的类目。其次,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一个类目市场体量在月销10000左右,目前竞对10个,头部拿走50%,剩下的不到5%的平均,则是月销不到500,这种蓝海入场做到极致也是1000左右的量,除非你把中尾部都顺利的干掉了,且你有机会抢走头部的用户信任,且你能阻断后来者的涌入稳住你头部的地位。。。。太多除非了。但是假设一个红海类目,月销500000,竞对有100个,头部大卖拿走400000,那么还是有100000的量匀出来给后面,百分比还是很低,但是基数上去了。况且竞对数量多,运营能力参差不齐,不说打败所有中尾部竞对,吞掉三到五成还是绰绰有余的。
有位朋友做过这种蓝海市场,头部占了七八成的销量,没几个竞对。但是实际操作下来发现头部虽然视觉一般,但胜在专业性强,入场时间早,基本形成品牌信任了,很难抢到量。加上市场体量本身不大,搜索词排名大几十万,流量销量有一搭没一搭的,这种情况下做起来十分艰难。
再看一些红海类目的,尤其是非标品,外观功能卖点上做了改良调整的,总能匹配到对应的用户群体,只要基数在那里,就不用担心流量起来有货没人买,只是流量怎么获取怎么做转化怎么建立信任发问题了。再有甚者,有需求量的产品清货也比较轻松。
结合这么多年的选品历史,总结出来了这么一个问题。发现自己思维已经固化在了我要找没人卖的,竞争不激烈的产品。我要找新奇特产品,我要从信息差异化入手去选品。大数据信息化时代,很多数据都是透明的,又怎么可能做得到信息差。做亚马逊的不缺人才,太多有能力有毅力有魄力的选手都在看不起眼的点做到了极致。
所以,运营应该不局限于选品赋予的成功率,而是更应该研究流量和转化,建立用户信任,促成绝对成交。仅代表个人意见,不同意见欢迎交流,和谐共处。
12 个回复
开了挂的天秀 - 本论坛颜值担当
赞同来自: willwsdwd 、 你也很秦彻诶 、 Garyoh 、 哦幺发钛猜 、 X跨境deLP 、 andzkn 、 努力玩转亚马逊 、 小布 、 moyell 、 Johan不多想先生 、 野生豌豆 、 IceBear01 、 Ctrlzz 、 yelan 、 阿发发 、 神秘的阿拉斯加人 、 鲤城吴彦祖 、 Kkkkki 、 问我欢呼声有几多 、 YUNLEI 、 白屏海绵 更多 »
我认为应该是产品是90分以上--另外8分是公司资源---最后2分才是运营
大卖牛逼是坑位站的早+资源足---但是核心还是产品行
假设红海你卖衣服---
大卖和市面上百分之99的竞对都是聚酯纤维/棉花/羊毛啥的
你给整一个碳纤维材质(轻便,耐洗,不褪色,柔软,防弹,透气,防过敏)的改款,而成本比别人贵1-3倍
什么阿迪达斯!什么耐克!劳资统统给你干费!
你要真有这个品,你就是品牌!
你研究流量没啥用,我们本质是卖货的,货才是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