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 发现 产品开发 那些从公司出来单干的卖家,现在发展的怎么...
那些从公司出来单干的卖家,现在发展的怎么样了?有没有前辈交流分享一下经验。
但出去单干的结果总是不如人意,在原公司能卖爆的品,自己跟着卖就没有水花,问题出在哪?
我做亚马逊12年了,身边的朋友都是做亚马逊的,根据自身和他们的经历总结一些话,与大家分享,觉得讲的不对可以绕道。
首先成功的底层逻辑是什么?
“听失败者讲失败,你能知道的只是这条路不能走,然后跌跌撞撞的去试错;
听成功者讲成功,你会知道哪条路能走,哪条路的终点会通向成功。”
而亚马逊成功的逻辑就是容错率很低,单干卖家如果在选品上栽了跟头,想靠后面的运营打法来翻盘几乎是天方夜谭。
所以,要找一条走成功的路,是所有单干卖家的共识。
只有你成功一次,你才知道路原来是这样走出来的,之后的产品才可复制。
很多卖家选品全靠主观意识,看同行对手都在做这个品,也想做;看这个品卖爆了也想卖;去趟展会,供应商推销一个品,细想一下也做了。他们选品不看成功率,只靠直觉,那这样的选品方式会成功吗?可能会有,但少之又少,猪站在风口上都能飞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想要走向成功,一开始就要把成功率提高。
我们可以找一个学习对象作为榜样,注意,这里的学习不是指抄袭,更不是叫你去跟卖,而是让你学会这个对象的选品思路和逻辑,就像齐白石说的:仿我者死,学我者生。
找一个旗鼓相当或实力较你弱的卖家学习
要知道这类卖家一旦做成一个品,必定是倾注了很多心血和精力的,学习其选品思路和运营打法,走可复制的成功路,加上你自身的各项条件都优于这类卖家,那么选品的成功率就会大大的提高。
如何找到综合实力同等或较强的学习对象呢?
传统方法是对竞品李思婷销量的评估,review星级和低星review的分析等。这种方法对于辨别卖家综合实力有一定的帮助,却不够准确,也有些过时了。
现在有很多智能工具可以帮助我们完成这些无聊的工作。
比如这个选品工具,对卖家做出了评分,asin、类目、月销、毛利都有,都不用跑去亚马逊挨个查找。

对于单干卖家来说选品是一件艰难的工作,没有选品工具出来时,他们选品需要线下线上来回奔波,心神劳累;选品工具出来后,输入复杂的字段+参数,如大海捞针般选品,效率极低。要知道市场是一直变化的,选品效率不提高,就无法把握选品机会。
很多人的第一桶金是通过信息差赚到的,在没有培养出市场敏感度前,使用工具才能快人一步。
利用工具选品,不仅是减少了工作量,还能把选品效率提高,加大了选品的成功率,那么把店铺做起来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
当然,工具只是辅助,我们在利用他们选品时,也需要有自己的策略。
我总结了几点:
选品策略多元化
不要将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尝试开发多款产品并进行测试,把风险分散,这样即使某个产品表现不佳,也不会对店铺造成多大的影响。
建立最小可行性产品试销
采用小批量试销的方式,先测试市场对产品的反应,。前期备货库存尽量少,上架之后要密切关注观察销售速度、顾客反馈和退货率等指标。这样可以用最小的成本快速测试市场反应,避免一次性投入大量资源却发现方向错误。
避开爆品,打造矩阵
有经验的卖家都知道,做爆品的前中后期压力都很大。没有足够抗险能力的单干卖家,做爆品就是一场赌博。
如果遵循市场的规律,就会发现商业的本质是:挣到钱。不管爆品还是长尾,能让卖家挣到钱的就是可行性产品。
构建产品组合,打造矩阵思维
核心产品:选择几款具有维稳性质,无需投入大量资源的核心产品作为店铺的基石。这些产品虽然单量不多但能全年带来收益。
补充产品:可以是围绕核心产品构建一系列补充产品。这些产品可以是相关配件、替代品或升级版本等,以丰富产品线并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
潜力产品:作为店铺打长线计划的潜力产品,需要投入一定的时间精力去打造。这些产品虽然前期出单不多,但只要到一定的爆发期,就能成为爆品。
大家都在说亚马逊正在走下坡路,那么跨境的未来会如何呢?
其实我们都知道,只要地球有人,世界还在,跨境贸易都会存在,只是机会不会像之前那么多。市场容量有限,大家拼的是实力了,提高选品的成功率,运营精细化,产出有价值的产品,才能在市场中分一杯羹。
2 个回复
闪电狼 - 你好你好你好
赞同来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