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 发现 产品开发 有人期待我下一篇选品笔记吗?
有人期待我下一篇选品笔记吗?
说实话这个选品笔记的帖子还是处于浅水区
当然也要知行合一,理论违背了也会吃亏的
其实很多基础不用细说
期待下一次
等我做出满意的成绩后
会毫无保留地再分享下一篇选品笔记
还有那些人加我的时候,老是夸我,太会抬举我了,感觉我又会飘了。
跟那些人聊运营聊得比较多
运营的本质就是人流和留人
简单点就是: 高评级、关键词上首页、来差评翻新merge
原理就是: 1个被满足的客户会带来10个潜在客户,1个体验差的客户会赶走100个潜在客户
话不多说,感谢一切支持
码字不易,分享无罪,孤独万岁!
欢迎产品开发和运营童鞋们各抒己见,知无不言
多学、多做、多说、多练、多看、多思考、多踩坑
学会接受不好的观点,学会包容一切的缺点
还是那句话: 人这一生,学习、健身、理财就够了。
来点鸡血吧: 星光不问赶路人,时光不负有心人。
28 个回复
小禁 - “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打工人罢了”
赞同来自: 埋词初学者 、 反馈过生日 、 斯卡波罗 、 zhenbao226 、 wqxhhh 、 Kayan7 、 RRRay 、 陈二三 、 阿拉桑7 、 LaNancy 、 jojo12345 、 Nekuuu 、 changye 、 伏特加加冰 、 烂仔元治 、 Maggiewmj 、 哦幺发钛猜 、 Jackxun 、 axuesco 、 馨儿2019 更多 »
就选品而言,你上一篇的笔记作用不大的。
具体的数值卡控,和对数值的解析基本没说明清楚,各方面的观点也比较片面。
随便抓一个点,以你笔记中产品必备要素的“商品在大分类排名在 5000以内”,选品这个逻辑。
对于不同的类目,5000的标准完全不是同一个概念,比如母婴类目的5000名对应到珠宝服饰类目的5000名,量级差了可不是一点半点。
而且排名也不是全部,比如一款产品售价是120刀,排名在家居类目的大类20000名,单量一天大概在10~20之间,但是净利润率能到20个点,这种产品自然是可以做的。
所以,选品笔记这种东西,如果是和上回差不多的东西,我是觉得确实没啥必要再续写什么了。无非是萌新看着好流弊,但是完全不得要领,老鸟看着嗤之以鼻,但是又嫌麻烦懒得点评罢了。
真想写的话,建议结合一点实际的东西做具体分析来写,比如有些数值的卡控,为什么要这么卡控,对应适合这么卡控的卖家类型,这么卡控会有疏漏的点,都拿出来说说,放点干货。
选品这种活计,如果不是铺货型卖家的话,其实要考虑的东西还真是挺多方面的。要梳理清楚这些细节的话,很多时候就真得掏点吃饭用的家伙出来给大家看看,而且要写清楚还很麻烦,我自己反正是压根没啥耐心一点一点写出来。期待楼主下一份的报告中能看到不一样的东西。
——————————————————————分割线——————————————————————
我想了一下,感觉被人喷或者踩还是有点难受的,所以我放一点选品的基础思路吧。
以现在的亚马逊环而言,选品手法很多时候都要和运营的打法相结合来看。对应到不同公司有不同的需求,很难用单一的一份选品报告或者笔记来看清楚整体的选品逻辑。
所以在做选品时,基础先卡控三个点:利润率,竞争环境,供应链深度。
利润率代表了你的资金的回滚速度,以及你在前期用不同推广手法时的承受空间。一般而言,利润率需要卡控在扣除货值、物流头尾程、亚马逊佣金以后,还能有35个点以上的利润比较好,当然具体的卡控数值,还会需要根据不同的公司运营思路做调整。
为什么是35个点呢?这个我不是特别想细说,因为很麻烦。原因主要在于产品进入稳定期后,广告成本,退货成本,其他辅助运营手段成本三个方面扣除完之后,还有足够的利润,以及保证足够的资金回滚速度。
竞争环境代表了你的产品在推广时会受到的阻力,阻力越小,你的推广成本一般来说都会更低更稳定(不能排除特殊因素),产品进入稳定期的时间也越短。
竞争环境一般通过竞品的评论基数,核心关键词的广告竞价,产品类目的垄断性,亚马逊自营的占有率等几个点来判断,这个对应到不同的公司有不同的标准,这个请自行判断。(比如评论基数这个点,有些公司能接受首批发2000个产品送500个出去换评价,有些公司首批发200个,佛系刷个3、5单垫一点评论基础,对应的他们对评论基数能接受的程度自然是不一样的)
供应链深度则代表你的产品的上下限。
再给力的运营,你的产品自身质量不过硬,也无非是赚一波烂钱,运气不好甚至烂钱恰到一半就被上面给卡了不让恰。
而好的产品,即便你的运营手法只是普普通通甚至是佛系放养,也能靠产品自身的优势做出足够的转化。
注意,为什么这里说的是供应链深度,而不是产品质量好坏呢?
因为供应链深度代表的不单单是产品质量,还有更深度的,产品升级,痛点实现,订货量灵活度,生产周期配合度等各个方面。
而以上的这些点,其实才是选品开发到后期最难把控的点。
至于。怎么找一个好的供应链,没什么好细说的,基本只能靠时间去磨,一家一家慢慢谈,觉得合适就去工厂走走。
(我不细说肯定不会是因为这个点其实是我恰饭的根本,而是因为我懒,肯定都是懒的锅,嗯)
以上三点是选品的核心基础,三点其实是要结合在一起看的,这个怎么结合就看个人领悟了,要详细说的话可太麻烦了。(我是真的特么的懒)
把控了这三个点以后,其他的东西,比较重要的有一点是产品安全性,这个是死线,不需要我多说。
然后就到怎么找到合适的产品了,这个东西每个人的方法都不一样,现在也有各种很便利的选品工具,说实话,没啥好说的,脑子好使一点的,自己琢磨琢磨都能理解,脑子不好使的,上论坛看看前人的帖子也能做到马马虎虎,实际想做得好还是需要根据公司的具体情况和设计的运营打法来。
淦哦,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就写了这么长了。我不玩了,我要去恰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