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分类:  产品开发 所属圈子: Amazon 产品开发

如何挖掘产品的真实需求属性,运用元素迁移打造差异化竞争力

发帖36次 被置顶27次 被推荐10次 质量分1星 回帖互动9761次 历史交流热度17.44% 历史交流深度0%
由于各种选品软件的推出,逐渐磨平了信息差。这并不意味着这些软件完全没有价值,而是现在通过选品软件找到一些蓝海市场的几率越来越小,或者在找到之后也很快会被其它卖家发现且复制,这种选品路径在未来的执行难度会逐步提高。长期来看,产品开发我个人认为不再是开发一个新的类目、产品,,而是要精准定位并打磨好已有产品。换句话说,从“找到一个产品”到“让产品持续具备竞争力”,这是角色从“发现者”到“优化者”的转变。

这个问题除了选品软件逐步磨平了选品的信息差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产品竞争力差距的加大。如果只是简单找到并上架产品,长期竞争力很难形成(我这里是从长期的视角来看待这个问题,不排除现在一些铺货型的卖家也很吃香,模式不一样,这里就不再赘述)。

这篇文章主要想分享三个层面:
一.  如何找到产品的属性需求
二.  如何验证差异化属性需求的可行性
三.  关于元素迁移的一些思考

通过找到产品的各种属性需求,并进行验证,最后再进行“需求”元素迁移。至于针对差异化属性如何落地,这个产品不同会有所偏差,这里暂不展开。

一、如何找到产品的属性需求
在查找属性之前,我认为要立一个基本的原则:产品改进中的差异化属性必须基于真实用户需求。基于真实用户需求的差异化,才属于真正的差差异化,否则就是自嗨。


比如说我要卖一把雨伞,我在雨伞上面镀上金,这便不属于差异化。因为镀金虽然实现了产品差异,但脱离了用户对雨伞的核心需求(遮风挡雨),用户不会为此买单。

再比如,现在的反向雨伞,伞面在收起时朝内,而不是朝外。这样可以避免雨水在收伞时滴到身上和地面上,做到不湿身,特别是坐车或者从车出来时。反向雨伞内翻的设计,收起时,湿漉漉的伞面被包裹在内侧,避免了水滴的洒落。其内翻的设计,能够直接在进出车内,做到不湿身不湿车,提供了更加便捷、实用的使用体验。(满足了用户坐车或者从车出来的时候的需求) 
https://assert.wearesellers.com/questions/20250812/7584d3ea0dc201affc0a3f778a6534e4.png
一些常见的属性分享:

材质:环保材质、防锈金属、耐高温塑料 (比如联动气候友好计划标签)

颜色与图案:个性化颜色(如马卡龙色、哑光黑),定制图案、节日限定印花;礼品包装(美国送礼需求还是蛮多的,能否强化礼品属性?)。

尺寸/形态:可折叠(节省仓储)、微缩版(便携)、加大版(家庭装),套装数量的组合。

人群:除了常规人群之外,还可以考虑特殊需求的人群,如孕妇(无化学添加)、残障人士(单手操作设计)、宠物家庭(防抓材质),LGBT人群。

使用场景:办公(静音设计)、露营(太阳能充电)、健身房(防汗涂层)、灾后应急(72小时生存套装)。

服务与市场体验差异化:比如售后保障,延长质保期、免费退换等(尤其适用于高售后品类)

年龄:婴儿,儿童、青少年、成人、老年人专用。

https://assert.wearesellers.com/questions/20250812/c0aeb60b618a0a14f045d434cde02484.jpg


用户评论是最真实的需求参照物,无论好评差评,都能挖掘出用户对产品属性的具体需求。这里分享一个系统化的调研评论方法,我们用的是卖家**,觉得还是蛮方便的。(其它软件用的比较少,感兴趣的朋友可以了解下)

在Listing详情页面的插件,点击AI评论分析,几分钟后即可生成报告。就可以查看到整个产品的所有评论,以及卖家精灵对于产品的人物画像、使用场景、未被满足的需求、好评和差评、购买动机等的总结信息。

这个链接也可以直接看到分析链接的记录:
https://www.sellersprite.com/v3/review-analysis 
https://assert.wearesellers.com/questions/20250812/0d6bc94e9ec705a3a05f1e02a8e1dc36.png
 
https://assert.wearesellers.com/questions/20250812/d3f6d014bd5987b6749f54788b14a259.png
比如人群特征显示有学生,我们就可以去评论那里搜student,school等相关属性的关键词。分析评论,找到用户的需求点。

https://assert.wearesellers.com/questions/20250812/c981dad254e216dc70334dc887cc1bc7.png

https://assert.wearesellers.com/questions/20250812/a987a0aa6e426ca892ccf98cdfa9851b.png

再比如场景也提到了 “录音室”,但是使用地点的占比只有1%。虽然比例非常不算高,但背后可能存在未被满足的小众需求。。我刚入行的时候有做一些小众的灯具,我当时在疑惑这种小众的灯具能有多少单量,真的每天都会有人买吗?后面一个前辈提醒,我们的关注点不仅仅是这些零散的买家,而是整个国家的市场。从需求角度来看,好的产品应该是满足公司的目标需求。有人觉得日出100单是爆单,有人也会觉得日出20单就是爆单了,满足自身需求定位就可以。

就我个人而言,我会更建议去关注一些“奇怪”的东西,认知之外的东西。当所有人都在同一维度竞争时,我们很难建立优势;用高维度视角审视低维度问题,或许能挖掘新机会。

其它一些标签属性指标参考:


https://assert.wearesellers.com/questions/20250812/f0476144564480a53f908d83e4b731bd.png

 
评论标签这里可以看到有一些被提炼的属性和场景参考。

https://assert.wearesellers.com/questions/20250812/70bf09e19b21517e411f5a4357c9177c.png


评论是反应买家的比较真实的一个语言。可能有朋友会有疑问,有些评论是刷来的,是否要排除删除一些评论?这里我认为一般是不用的,因为即使是找人测评的,一般也是基于用户对于产品的理解,或者测试的体验。可能他们会对于产品评价会更加宽松,但是评价内容一样能反映他们的需求,而他们都是当地的消费者,使用者。

也可以通过导评论出来去分析词根,找到潜在的需求。这个思路和分析用户搜索词的思路是类似的(用户搜的不是词,是需求)。

通过分析产品的各种属性之后,再进行产品的差异化属性设计。


二、如何验证差异化属性需求的可行性


前文提到如何挖掘产品需求属性,接下来需验证这些差异化属性的可行性。我通常从两个维度验证:场景需求验证 和 用户端验证。

1. 场景需求验证:差异化属性应该是满足一定的需求场景的。例如,我加一个配件解决了用户在户外使用的问题,通过关键词词频,review等模块发现用户反应了用户有户外属性这个需求,进而验证差异化的可行性。 

2. 用户端进行验证:如何能够做到更加了解的产品?一个非常好的办法,就是去使用它,或者找到使用这些产品真实用户群体,倾听他们的反馈。

通常有几个渠道去验证用户的需求:

1)社交平台渠道调研:例如我们目标群体是美国站的一些户外用品,我们可以去Facebook,ins找到一些群组,让用户对于我们的“差异化属性”进行投票。Instagram可以找一些户外运动博主协助帮忙进行调研,因为这些博主的粉丝也是具有户外用品需求的人群,他们的用户反馈会具有一定的参考性。

2)特定的投票网站:美国有一些专门调研用户需求的网站,相对一些社交平台的调研,投票网站更容易针对人群进行筛选和拆分,而且可以搜集用户反馈的评价信息。感兴趣的朋友也可以关注下这个投票网站:XXXX

https://assert.wearesellers.com/questions/20250812/4d8b9eb8b7d809340d7e70a009fc3e4b.png
https://assert.wearesellers.com/questions/20250812/8af7b97c6dd4f9789f11fb83320f5645.png
https://assert.wearesellers.com/questions/20250812/086f2a0ce9dacd10f79e116cd6496f64.png

调研之后可以看到参与者的标签,包含参与者的性别、教育、年龄和收入等标签。以及这些参与者对于为什么做出投票选择的反馈评价。通过筛选标签精准人群,以及可以得到用户的评价反馈信息,对于调研用户的细分需求具有一定的参考性,缺点是价格会比偏贵。

3)自己积累的买家资源:如果是某些品类深耕的卖家,自己也有积累一些买家的邮箱信息,可以给这些买家发邮件去进行产品调研,搜集产品反馈。根据反馈的内容,可以提供一些礼品卡等奖励。


三、关于元素迁移的一些思考

什么是元素迁移?

可以简单理解为:将某个在原场景中已验证成功的“产品元素”,迁移到另一个场景、品类或用户群,从而快速形成差异化新品。

在选品日益普遍、同质化严重的当下,单纯选品很难挖掘潜力市场。我认为产品经理未来应更偏向“项目经理”角色:从“选市场”转向“定市场后,如何打磨优化产品”。在存量市场中,产品打磨与差异化切入愈发重要。

元素迁移背后需求的问题?

元素迁移背后,真正要对齐的不是“把属性搬过来”,而是“让新场景里的用户依然能完成旧场景里的关键动作”。

迁移前需要思考几个问题:

1. 原场景中,该元素解决了什么核心问题?(节省时间、降低风险、提升体验等)
2. 新场景中,该问题是否仍存在,且现有方案不足以解决?
3. 迁移后能否无缝嵌入新场景,不破坏原有体验?(避免为差异化而差异化)
4. 新场景是否具备足够市场需求,匹配公司销量目标?

前两年“宠物殡葬”赛道从边缘市场迅速崛起,衍生出宠物骨灰盒、骨灰项链、纪念相框、纪念风铃等产品。“宠物”作为情感符号/元素,可迁移至其他品类。

高尔夫运动有一定的社交属性,针对一些特定的人群可以进行元素迁移。假设某些高尔夫初学者热衷于在练习场或球场自拍并即时分享到社交媒体,那么可以把“果岭绿+小旗杆”这些高辨识度的高尔夫元素提炼出来,嫁接到日常场景的产品上(包包,手机壳,水杯等等)

元素迁移带来的是是产品上的差异化,那么回到差异化这个核心话题。产品的差异化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文案内容/推广上的差异化,另一类是产品上的差异化。同款产品也能靠不一样的视觉风格、不一样的运营打法,玩出截然不同的味道。但是文案上的差异化,很难建立门槛壁垒,容易被复制和超越,产品上的差异化更能让我们链接具备竞争力。

在差异化的设计中,还需要考虑售前式和售后式差异化两种形式。售前式差异化是买之前就能感受到的卖点,售后式差异化是需要购买才能感受到的。例如,我做了产品材质的升级,我的产品材质会更好,但是99%的人都说自己产品材质好,那么对于我们产品销售上可能不具备优势(当然好的品质,有利于维护评分)。这种差异化升级是需要用户购买产品回去体验,才能感受出来的,相对竞争力可能会弱一点(另一方面,在价格面前,用户未必追求99%的极致品质,也许90%的品质也能满足它们的需求)。所以在元素迁移的过程中,我们也要考虑做售前式还是售后式卖点迁移,哪个在当下更具有可行性。

最后:产品开发并不必须追求极致差异化,核心在于结合自身资源和目标,找到最适合的切入点。我有一些朋友做公模也能非常成功,本质上还是要看是否满足运营目标。

以上是个人的一些思考和分享,希望这些思路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能够对大家有所启发。
已邀请:
支持一下楼主。我没有摸鱼,我忙完了组长交代的工作后,才来知无不言看亚马逊和学习亚马逊知识的,如果你们看到我在这里发言,说明我已经完成了手头的工作,来这里学习的,请记住我不是摸鱼,我是来学习的,谢谢大家,如果你认识我 请再看一遍上面的话,谢谢你!)
要回复问题请先登录注册

加入卖家社群
关注公众号
加入线下社群

亚马逊全球开店

亚马逊全球开店
广告 ×
1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