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分类:  Amazon 所属圈子: Amazon Amazon各类申诉

​亚马逊产品受限?别慌!从违规原因到申诉全攻略,手把手教你避坑

发帖12次 被置顶0次 被推荐0次 质量分0星 回帖互动8次 历史交流热度100% 历史交流深度0%
做亚马逊的朋友几乎都遇到过这种情况:前一天还在爆单的链接,第二天打开后台突然显示 “Listing 已移除”,甚至收到一封红色警告邮件 —— 你的商品因为 “违反平台政策” 被标记为受限商品。更要命的是,如果处理不及时,72 小时内可能直接面临封店,账户里的资金也会被冻结。
作为深耕亚马逊多年的卖家,也曾经历过因产品受限而展开的申诉大战。今天就结合平台规则和实战经验,把产品受限的来龙去脉和应对方案讲透,帮你少走弯路。
v2-be1e4e724ad4de1d99f4578efba97f66_1440w.jpg


一、为什么你的产品会突然 “受限”?
亚马逊对 “受限商品”(Restricted Products)的定义很明确:任何违反平台政策或当地法律法规的商品,都可能被标记。但很多时候,卖家并非故意违规,而是踩了这些隐形雷区:

1. 商品信息成了 “背锅侠”
标题里加了某些特定词汇就可能被判定为医疗器械,产品图片角度没处理好被当成违规物品 —— 这种因信息违规触发的受限,占比超过 40%。亚马逊的 AI 审核系统对敏感词和图片合规性的判定极其严格,儿童用品的图片里如果有细小零件未标注尺寸,会直接触发 “窒息风险” 预警。

2. 商品本身藏着合规漏洞
有些卖家选品时只看市场需求,却忽略了产品本身的合规性。比如某些成分的护肤品,在部分地区属于合法,但在亚马逊全站点都属于禁售品;再比如带特定功能的电子产品,因涉及相关领域规定,必须通过特定认证,缺了这个证书上架就会受限。更隐蔽的是成分问题,若产品含有的化学物质超过相关标准,不仅链接会被删,库存还可能被当地海关销毁。

3. 流程上的 “想当然” 最致命
“别人能卖我就能卖” 是很多新手卖家的误区。比如某些品类的商品,在亚马逊部分站点需要通过类目审核才能上架,但有些卖家看到同类产品在售,就直接跟卖,结果刚上架就收到受限通知。更麻烦的是站点政策差异,不少卖家因为没做站点调研,导致同一款产品在不同站点命运迥异。

4. 防不胜防的恶意操作
被跟卖者篡改链接是很让人头疼的事:链接标题被改成了违规内容,图片里多了违禁标识。这种恶意篡改不仅会导致链接受限,还可能连累整个店铺的绩效。更恶劣的是,有些竞争对手会批量举报你的产品含敏感词,触发亚马逊的二次审核,即使最终申诉成功,链接权重也会大受影响。

二、申诉不是 “写检讨”,这四步让通过率提升 80%
一旦收到受限通知,慌是没用的。亚马逊给的申诉窗口期通常是 72 小时,能不能保住链接甚至店铺,全看这几步做得够不够扎实:

第一步:精准定位问题,别上来就删链接
很多卖家看到警告邮件就急着下架商品,其实第一步应该是 “确诊”。登录卖家后台的 “账户状况” 页面,找到对应的违规 ASIN,查看具体的违规政策条款 —— 是违反了 “危险品运输规定”,还是 “医疗器械未经批准”?然后对照亚马逊的《受限商品指南》(每个站点都有专属版本),逐条核对产品信息。比如被判定为某类违规商品,就要去看政策里对该类商品的定义,检查产品是否符合相关描述。

确认问题后再动手整改:如果是信息违规,先隐藏 Listing 而不是直接删除(保留原始数据方便申诉);如果是 FBA 库存,立刻创建移除订单,避免仓储费和可能的销毁风险。

第二步:证据链要像 “打官司” 一样扎实
申诉的核心是 “用证据说话”,不同类型的申诉需要准备的材料天差地别:

误判类的关键是 “证明自己不是禁售品”。要提供产品说明书、六面图、功能对比说明,证明与受限商品无关,最好再附一份第三方检测报告、合规证书等。

被恶意篡改的要抓住 “时间差”。保存好链接被修改前后的截图(带时间戳),找到最近的采购发票,如果能提供跟卖者的店铺信息,亚马逊会更快处理。

需要预先批准的商品,就得按规矩走流程。提供相关的认证文件、授权证明等,按平台要求申请类目审核。

第三步:POA 不是流水账,要写出 “整改诚意”
行动计划书(POA)是申诉的灵魂,但很多卖家写成了 “我错了,我会改” 的检讨书。一份合格的 POA 必须包含四个硬核部分:

问题描述要精准到条款:别说 “我违反了亚马逊政策”,而要写 “ASIN XXX 违反了《亚马逊某站点受限商品政策》第 X 条关于某类商品的规定”。

根本原因要深挖流程漏洞:不要归咎于 “员工不小心”,而要分析 “为什么员工会不小心”—— 是培训体系缺失,还是上架前没有合规检查流程?用具体的分析说明问题所在,更容易被认可。

整改措施要可量化:“修改标题” 不如 “删除标题中所有与某类违规相关的词汇,并由运营主管复核”;“加强培训” 要写 “每周固定时间开展政策培训,附培训签到表和考核记录”。

预防方案要体现系统性:单一措施没说服力,要形成 “选品 - 审核 - 上架 - 监控” 的全流程机制。比如设立合规专员岗位,建立敏感词库,用工具定期扫描 Listing 等。

第四步:提交申诉有讲究,细节决定成败
文件格式必须是 PDF,图片要用彩色扫描件(黑白件容易被判定为 “不清晰”);证据要按重要性排序,核心证明放前面;如果是误判,除了在后台提交 POA,还可以开 Case 联系卖家支持,附上 ASIN 和关键证据的摘要 —— 有时候人工审核能纠正 AI 的误判。

记住,申诉不是 “一锤子买卖”。如果第一次被拒,仔细看驳回理由,补充证据后再提交。

三、这些高风险情况,处理方式完全不同
1. 收到 “72 小时封店警告” 怎么办?
这是最紧急的情况,通常是多次违规或严重违规导致。此时要暂停所有运营动作,集中精力写 POA:重点突出 “立即整改措施”(比如已经下架所有问题商品,冻结相关账户权限),并提供比平时更详细的证据链。如果资金还没被冻结,先尝试提现一部分,以防万一。有卖家反馈,这种情况下直接联系账户经理(如果有的话),说明情况并请求加急处理,成功率会更高。

2. 商品确实是禁售品,别浪费时间申诉
比如某些亚马逊明确禁售的商品,申诉几乎没有胜算。此时最该做的是:尽快移除 FBA 库存(能退就退,不能退就低价清给海外仓),注销相关 ASIN,然后全面排查店铺其他商品,避免连锁反应。记住,死磕禁售品申诉,只会让亚马逊觉得你 “屡教不改”。

3. 怀疑被黑客攻击,先锁账户再申诉
如果发现链接被篡改且不是卖家所为,极有可能是账户被盗。第一时间开启两步验证,冻结账户的编辑权限,然后联系亚马逊安全团队(路径:卖家后台 > 帮助 > 账户安全),提供异常登录记录和链接修改时间线。这种情况申诉时,要强调 “非自身操作”,并附上报案记录(如果有的话)。

四、预防永远比申诉更划算
经历过一次受限,你就会明白:合规成本永远低于违规代价。这三个预防措施,每个卖家都该落地:

1. 建一个 “政策雷达”:关注亚马逊各站点的政策更新邮件,加入合规交流群(比如亚马逊官方卖家论坛),订阅第三方政策解读。每周花一定时间梳理政策变化,比事后花大量时间申诉更值。

2. 上架前做 “合规体检”:给每个产品建立合规档案,包含:站点政策核查记录、必要认证清单、敏感词筛查报告、图片合规检查单。特别是多站点运营的卖家,要用表格列出同款产品在不同站点的政策差异。

3. 留好 “证据保护伞”:采购发票、检测报告、认证证书这些文件,不仅申诉时需要,遇到投诉、跟卖时也能用上。建议用云盘分类存储,标注好有效期,到期前要提前续期。

亚马逊对受限商品的管控只会越来越严,尤其是在欧美站点,合规已经成了生存底线。记住:合规不是成本,而是能让你安心赚钱的底气。如果你的产品正面临受限问题,别慌,按上面的步骤一步步来,大部分误判和可整改的情况,都有挽回的可能。
已邀请:
要回复问题请先登录注册

加入卖家社群
关注公众号
加入线下社群

亚马逊全球开店

亚马逊全球开店
广告 ×
1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