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 发现 Amazon 以案探讨|跨境电商ebay销售缘何被查补...
以案探讨|跨境电商ebay销售缘何被查补税?
您看这位常州的卖家,连9987.52元的留抵退税款都去申请***返还了!

那么这个事情,本质是因为留抵退税申请引起的吗?
不是的,这只是一个触点之一,实际实务中深圳发生跨境卖家补税的案例已经多起了,我们只是不想在伤口上撒盐公之于众,毕竟这两年,许多亚马逊卖家的生活都在度日如年......例如前段时间跨境知无不言论坛有位小伙子就亏了30万,求老板还债免费包养2年。

问题的本质在于未入账未申报收入,或者可能被视同内销
要注意以下几点:
1)取得收入,不管您是用哪家第三方收款收取,一定要申报收入。
如果没有申报收入,就如案例要按未入账未申报补税罚款处理了;
2)案例中的电机类产品销售,建议一定要出口报关,只要出口报关单并申报收入了,有没有出口退税不要紧[这2年出口退税也好艰难,能让供应商退就让供应商退],至少增值税不会被处罚。
增值税一般纳税人按流水补13%,再友情温柔罚最低的0.5倍(加拿大吴亦凡是4-5倍),就是6.5%,合并按流水(或销售收入)补罚一起19.5%,快20%,现在有几个卖家利润有20%的?
3)店铺非常多,不能取得进项发票出口退税,一家一家申报收入与成本不匹配,也不现实,能否跟上市的大卖(赛维时代,三态股份)一样把收入放在香港?
这种情况一定要做好整理配套的证据链,如账号授权协议与时间,特别是最重要的是,第三方收款工具一定要用香港子公司注册;
4)实质控制人,股东,法人代表,财务出纳,就不要再笨笨的通过第三方收款把款项提到个人卡再进行相关的转付款了,最好是没有与公司相关的往来流水,每个月只领工资,以及一些合理的报销款;
5)不要用一般纳税人的公司去注册Ebay与亚马逊店铺,如果不是特别的情况(如能出口退税),像这个案例是按13%补,如果是小规模,不超过500万不补了,或者按1%;
6)如果没有过硬的财务处理团队,没有永远把真实性放在第一位,没有不赚尽最后一个铜板的心态,就不要轻易去触发申请留抵退税款返还了;
7)第三方收款工具尽可能用大牌的。
规模大一点的卖家,最好自己操作把钱通过香港银行亲自转入有牌照的第三方支付备付金账户(注意,第三方收款与第三方支付不一样)这几年都想润的环境,如果有一家第三方收款后台的第三方支付搞对冲,有可能卷入案子的就是卖家,真是人在家中做亚马逊,祸从天上来;
8)警惕一些所谓的服务商为了流水收益,转换有限公司的收入为多家个体工商户走1039核定征收;
为了收离岸豁免的费用不经过严谨的转移定价方案,把利润留在香港,又不做国内合并同期申报,把利润留在空中两边都不交税所谓的税务筹划方案;
还把自己包装成所谓的IPO顾问老师搞一堆知名机构logo放官网,让老板个人给香港公司打工收1亿的服务费交核定6%还开完税证明这种简单粗暴团坑(服务商,当地税局)卖家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所谓税筹。
现在恐吓式的营销特别多,金税四期是年底开发好,又传出来年底上线了,将来会怎么样?都不知道,如果要把过去十几年人民银行的数据拉出来补税,那我估计许多大卖要先润为敬了,那就业岗位怎么办?
发展GDP怎么办?
我相信会有一个微妙的平衡点,如"十八大后还不收手"。

而且实务中,跨境电商行业在涉税问题上有一定的行业特性
1)税法上的盈利是不可信赖的。
例如2020年大家都挣了钱,如果挣钱去交税,2021年挂账号巨亏,各种资金冻结划扣,各种移仓,2020年交的税又不能退,企业所得税法是能弥补以前亏损,不能以前交税后面年度亏损,退税给卖家,这个很扎心;
现在做亚马逊,越大越头大,挣的钱全在货里,还要现金交税。所以,卖家有机会要多跟税局的领导诉诉苦,别以为真的挣了钱,全是货啊......
2)多店铺存在一个开普通发票避免二手投诉的问题,不以骗税为目的虚开应该得到凉解与理解。
就这样吧,这两天XJ的事情蛮糟心的。
非严谨表述,只接受探讨,不接受抠字眼式法律条式反驳。
0 个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