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 发现 Amazon 越来越看不懂亚马逊新品的推广了,还有什么...
越来越看不懂亚马逊新品的推广了,还有什么真正的新品推广路子吗?
站内广告、S单、还没有试过站外推广;
产品的质量往往很可靠,一般都是4.3以上;
但就是推不动
广告一断,兵荒马乱
阅读这里:有时候看到有些其他卖家,listing真的很棒,比如:200个reviews,4.7分的评分,但现在估计1天出单量也就一两单吧
而且基本上我们断定他们是没有或者很少S单的,但是到了后期依旧是卖不动(我们估计他们前期是20-30单/天,然后持续了两三个月萎靡成现在的样子);
所谓的review、QA权重的说法看起来在那里基本就行不通;
例子里的这款产品是2018年底上架的,生命周期还在;
看到这种情况我们只能说
这对我们推广新品的打击太大,这样的卖家listing都起不来,我们何去何从呢?
看到有人说S单很有效果,额,这个真的难说
现在有人能给出答案,推出新品的一条真正的好路子亦或是灵感吗?
如果我哪里说错了,还请指出。
24 个回复
匿名用户
赞同来自: Aisios 、 naicha 、 南墙枇杷 、 Emma0416 、 壮圆先生 、 Tan123 、 ch5092159 、 小小小小鱼 、 小熊姐姐weibo熊大跨境创业 、 c1425777385 、 kiyo 、 手写的从前 、 Raes 、 夢是忘記思念的醒 、 左右 、 tracy330 、 泰裤辣男孩 、 川流不息 、 邓晨 、 rayking 、 C, 、 MEZNA 、 todayyousmile 、 KeroSpinel 、 来着犹可追9320 、 wujingyu24 、 ljykt 、 Lisa912 、 feng20 、 做人最紧要系开心 、 一人之下 、 文武光军 、 Da华 、 暴走的Tsai 、 阿童叔叔 、 上班,不存在的 、 lrfyeah 、 新隆隆 、 于无声处听惊雷 、 Arashi 、 惟手熟尔 、 hhj187785 、 爱吃鱼的喵喵 、 dtdtdt18 、 dgpokreptgko 、 chenjiabing123 、 坏蛋阿杜 、 龙威小子 、 迷途大叔 、 koyomo 、 CenturyIQ 、 小麦大麦茶 、 就爱吃糖醋排骨 更多 »
做产品,或者上升到做生意的角度,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只认前三家(对存量市场尤其如此)。我研究过的类目里,有的类目中BSR前100,一个品牌就占有18席(有时候更多),流量从各个档位都被吸走,你想去到那个卡位,只有挤走对方的链接。
良心卖家,会靠正规手段来争夺,黑心卖家何种恶心操作。都是为了稳住自己的卡位。
每一个大词的前三页,加起来就只有30个左右的自然流量位置,18个左右广告位,总共不到50个位置,我们凭什么手段让自己的产品一直在这里面有一席之地?大家都在刷,都在拼广告,我们自己的优势又在哪里?人人都想上首页,不是拼的资源,那还有什么可拼的?
各种精细化运营手段,无论黑帽,白帽,目的性都是一致的,区别只是推广快慢以及承担的风险大小
很多大品牌,自然流量在首页的清情况下,依然开着广告去抢多一个位置,当然,他上首页花的点击费相对低很多。
评论多,评分好,不代表流量好,这不是一个对应的逻辑关系,把它当作一个高转化率的好的基础来看,会更容易理解。高转化率是赚钱的核心之一。但不代表你不需要推广,不需要持续付出去获取流量。
说白了,打广告的就是用广告费买流量;S单(测评也是S单,不用说的那么清高)的就是利用算法骗流量;归根结底,就是那个方法更有效,更经济,更持久,风险更低。归根结底,还是需要付出的。两者不同比例共用,是个不错的选择。
最后提一下产品,不是每个产品都有BS潜质的,自由市场会最终将你的产品放置在相应的位置上,推广前请先做好工作,你的产品有没有目标卡位的潜质,再制定推广计划和设置推广预算,产品到位了,就不要再花更多的钱和时间往更高的卡位去推,最终你会发现,打激素永远只是打激素。有定义市场能力的产品不再讨论之列,这是另一个纬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