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分类:  产品开发 所属圈子: 产品开发

2015年开始接触跨境电商,算一算刚好10年了。说一下最近几年在产品上走过的弯路

发帖20次 被置顶3次 被推荐1次 质量分3星 回帖互动741次 历史交流热度7.87% 历史交流深度0%
我是2015年开始接触跨境电商的,算一算刚好10年了
从野蛮生长的时代到精耕细作的转变,充斥在我脑海中最多的信息就是“产品至上”
我从创业以后也一直对“产品至上”这个概念有执念,也因此做过很多不成熟的决定
付出的代价则是单品数以几十万计的投入以及砸不出的半点水花
直到深夜复盘公司成功的产品和失败的产品,我悟出了一个认知:
没有最好的产品,只有最适合公司的产品,掌舵人最重要的能力就是了解自己的公司能驾驭多大难度的产品(大白话就是对自己有逼数)
绝大多数搞选品培训的,都会教的一课就是看市场容量
但其实这步工作对很多公司来说,是一个多余的举动
比如深圳很多选品喜欢扎堆3C类产品,为什么,因为量大嘛,选品软件抓一下数据动不动日销上万单的市场
于是各家公司的选品/开发,拿着一样的软件,输入一样的关键词,抓取一样的前三页/前十页的数据,得出同一个结论:这个市场容量好大呢
其实我很久不看市场容量这个指标了,比起蛋糕的大小,我更在乎:
我能抢到多少份额
为此付出的成本是否能收回
收回以后是否能盈利
盈利以后是否能守住
之前为了改进一个产品,成本比采购现货高了一半,预期的rating是要比市场头部还能高零点几分的,但是上市后没卵用,总结原因无非两个:
1. 头部链接的评论基数动则上万,我们付费流量烧到肉痛都不如人家半天的免费流量多
2.改进产品带来的成本上升,成本上升带来的售价不得不提高,陌生品牌+新品导致愿意尝试的买家寥寥无几
好的可能有人要说我供应链不行,对,这话也没说错,我承认本质上是供应链拼不过,但是我也想问:那些言必谈供应链的,真的相信自己有所谓的“供应链”吗?
改造产品、升级产品都是要元子的,而且成功推送一款产品入市也是要元子的,那些真有供应链的公司对推广元子的供给也是毫不含糊的
从产生执念到追逐执念,到今年放下执念,是我这几年做跨境最大的改变之一

写于2025-8-5,在回复了一个迷茫的小选品之后有感
微信图片_20250806102142.png
已邀请:

aakn123 - 2年亚马逊运营

赞同来自: 目标只有B1

市场容量的大小是应该关注的一个指标,但是更重要的还要看到市场的供需状况,比如现有的卖家数量或者说asin数量,如果市场很大,但是相应卖家数量也非常多,那供大于求竞争激烈,这种情况市场平均利润不会高的,很难有合适的利润。
反之如果市场容量小,但是市场上供小于求,卖家不多,asin不多,这种情况一般是比前者更容易取得合适的利润。至于去哪里看市场的供需情况,可以在亚马逊商机探测器,选品指南针,还有各种选品工具里看类目卖家数量和asin数量,当然这些数据都有滞后性质,但是参考意义很大。
不过如果产品本身没有太高门槛,最后利润也会逐渐下降,先入场的掌握先机和评论优势机会还是大不少的,活下来概率大一些,毕竟根据市场经济情况来看,大量卖家涌入利润下降----然后死一波卖家利润会回升----后面的人看到利润一般也不会大量涌入,毕竟来的都是要赚钱的,这样循环会达到一个平衡,最后还是有利润的。
再者,产品为王确实是对的,但是好的产品基本上很难出现在一般的公司,自己选也很难选到,供应链也是一样的。我相信大部分人还是卖的普通产品,大众产品,功能质量大差不差,顶多外观有些区别。
要回复问题请先登录注册

加入卖家社群
关注公众号
加入线下社群

亚马逊全球开店

亚马逊全球开店
广告 ×
1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