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分类:  Amazon 所属圈子: Amazon Amazon销售和运营

做亚马逊越久,愈发对其广告感到失落。很难再研究出新的爆破点……让我感到不安不是所谓的“玄学”,而是面对大数据时的无能为力

发帖26次 被置顶26次 被推荐17次 质量分0星 回帖互动128次 历史交流热度3.54% 历史交流深度0%
论坛上大家普遍对广告探讨模块比较感兴趣,都喜欢研究广告打法和技巧。
 
我曾经也痴迷于研究广告,不仅限于亚马逊广告。个人经历的广告平台有百度/广点通(国内),谷歌竞价/FB广告(国外),相对来说,亚马逊平台的广告反而是我接触到的广告中最简单的。
 
然而,当我从事亚马逊运营的年限越久,我反而对其广告愈发感到失落,因为我很难再研究出新的爆破点来大幅提升我的广告效益,让我感到不安不是所谓的“亚马逊广告尽头是玄学”,而是面对大数据时的无能为力。
 
如何理解“面对大数据时的无能为力”?
 
1,万众合力撑起的高CPC。
 
经过前两年的的平台大清洗,现在越来越多的卖家开始在运营上变得保守谨慎,大家能狂造的地方也不约而同的选择了广告。加之,前两年跟风入场的卖家太多,还有很多虽然看到了颓势,但囿于尾大不掉没法全身清退,导致众多类目都在价格内卷以及广告竞价不断攀升。广告流量竞争的日愈激烈的情况下,纵使你把广告研究得再深,再精细化,你仍然要付出不小的代价去获得广告出单。
 
这里举个生活中的例子做类比,比如当前整个深圳不论区域商品房房价基本在5万起,有些区域甚至是十万+(仅是指普通商品房),纵使你讲价能力再厉害,跟卖家讲到嘴瓢,你依然不可能以几千元每平的售价买下别人正常的房子。你能做的就仅是,用不菲的花费尽可能买到更具性价比的房子(相对好的地段/相对全的配套/相对乐观的升值空间)。
 
如果你承担不起这个“不菲的费用”,抱歉,莫斯科不相信眼泪,深圳市龙华区的牛栏前也不相信,你只能在资本家的公寓,富人的闲置房,城中村里苟着。
 
同样的,如果你承担不起亚马逊当前的高昂出单成本,只指望平台怜悯你的链接给予偶然的一两个自然流量,抱歉,你找不到在这个平台的生存机会。
 
但是,如果承担得起这个高昂得推广费,就能活下来吗?
 
其实也未必。我见过太多在同质化严重的类目里卷的同业们,他们也认了当前这个事实,舍得花成本去推产品,每每出一个单计上广告成本要倒贴几十美金,折合几十斤猪肉,也就是别人“免费”拿了产品之后,你还得追着远送,附上几十斤猪肉,忍着快要盈出眼眶的泪水微笑说“客官下次再来啊”。然后,很多人送着送着也就把自己送走了。
 
你问我,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的深沉啊!
 
由此又想到一个问题,所谓的电商运营总监或者运营操盘手,有什么科技含量吗?似乎所谓的“技术含量”是越来越贫瘠,无非是别人3美金的CPC,他运营一下变成2.5,再低可能也无力了,可是这也就是花钱买流量的事,谁还不会花钱呢?
 
 
2,常常见到“大力出奇迹”以及“乱拳打死老师傅”的情况。
 
这里举两个例子,一,有某些产品,以极低价上架又或者连续长期秒杀,广告竞价给到顶爆开到亚马逊那个光头都感动得要跪下来叫姐夫,长此以往也可能成为BSR#1;
 
二,有很多运营手里的几年的链接,你去细品这些链接的广告的时候会发现,他的广告毫无逻辑,不讲规矩,但是啊,但是你会发现,丫广告还能跑得挺好。
 
这是为什么呢?
 
影响广告效益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就是转化率,大家有没有想过这个数据就是概率统计范畴的内容。也就是,当你的数据量足够大的时候,这个数据的统计性特征才会表现出来,大力出奇迹的做法更快的展现出这个数据,而乱打的广告倒也能在长时间的数据累积下,数据的统计性特征趋于稳定。所以,你昨天在为转化率低忧伤,今天又为转化率提升而欣喜,其实都是浪费表情。
 
你广告玩得再鸡贼,终究翻盘不了你的产品上架前就冥冥中注定的概率统计啊。你所做的每天纠纠结结的广告倒腾,甚至还不如旁边以摸鱼度日的运营小伙伴的按兵不动。
 
由此,引申出一个问题——为什么很多新品跑不出来呢?因为它们终究没有挺到概率统计数据平稳的时候。
 
 
所以,我为什么感到无能为力,一是我对高企的CPC没有还手之力,二是,当把数据拉大到具有统计意义的时候,一切章法好像又显得可有可无。
 
那么,难道是要躺平吗?
 
倒也不是,生活还是得继续苟且。
 
1,广告还是要研究的(但是放弃幻想接受“高昂推广出单成本”这个事实)。广告的基础逻辑/作用/使用的方法论还是要有自己的总结,为的就是跑出“更具性价比”的广告结果,这方面研究的文章很多,就不表了;
 
2,当前阶段,能跑过“高昂出单成本”的阵痛期的方法,唯有研究出足够优秀的产品,自己都说不上为什么“我有资格去这个领域卖这款产品”的,建议就不要硬撑了(壕者请忽略)。什么品牌积累之类的,对我们来说,路漫漫其修远兮,还是要先解决“尚能饭否”的问题;
 
3,举例一款产品,或能给老铁们一些启发。下图,红框是一款我一直很欣赏的产品,这款产品售价是同类其他产品的3倍或以上,销量排名常年能稳在十多名(推测价格高出同类产品太多的原因,没法跑更高单量)。该产品上架数年,由于有专利栏门槛,一直以来都能以高价(常年$35+)在这个类目里过得美滋滋(这个纺织产品,估计采购成本也就¥30+,利润率你们想想)。
 
我们往往想到要产品创新就想到什么开模,开发新功能。其实,不妨从这款产品上去引发我们的思考——这款产品其实就是把行业痛点做到彻底解决或者说是品类的全新升级(但是,确实也不容易实现),不用模具,仅靠发明专利门槛就能特立独行于类目。
 
https://assert.wearesellers.com/questions/20230504/5d56a18174bb38def65862b93d705c93.png  
(看品牌是US卖家的产品,但如果是哪位老铁的产品,有侵犯到,请私聊删除)
 
由此,也引申一点,就是很多老铁们会有这样一种情况:
 
我也做差异化产品,我用更好的芯片,更耐用的材料,我理应卖得比同行贵。其实,你要先明白这个逼平台的本质——它其实是一个追求性价比的平台啊(最直观的就是跟卖规则可见),所以当你的创新不能被用户直观感受到的时候,你的价值是比较难被用户认可的(所以你的创新应按“能被用户直观感知”或者“确实提升了用户体验”的方向进行)。
 
最后,这篇文章可能对不少人来说又是废品。但是,还请发出有建设性的回复,就莫要用网络烂梗来回复了。
 
以上。
--------------
表哥出品,可能是废品,请批判以智慧。
 
已邀请:
说的非常好,不仅仅是广告方面,其实具体到产品上也是一定的道理。
 
相同的产品,最后胜出的不一定就是最好的产品,明明你的产品更好,解决了更多细分需求,但是可能竞争对手送得更狠,硬是先送到你先倒闭然后占据了市场;
又或者很偶然的一段时间竞品连续得到了权重好评而你刚好来了几个差评,瞬间拉开差距;
 
只要基数够大,数据导向结果的模型就会变形,任何一个随机环节都会带来完全不一样的结果。
 
归根结底是平台在鼓励这样的现象发生,鼓励这种竞争,早入场的先起跑,在这种规则下获得成功,平台再以成功者的案例吸引数不清的后来者以这种方式竞争。
你不烧一定没流量,但是你烧也不一定烧出什么来,最后平台大收广告费得利,而卖家只会优胜劣汰。
烧不起的自动退出,换下一个怀着暴富梦的新韭菜入场。
 
平台的算法不是为了一定公平,而是为了创造更大的收益,他不在乎你在规则下到底有没有获得回报,他只在乎他设计的规则能不能吸引你不断地开广告。

要回复问题请先登录注册

x 点击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