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分类:  Amazon 所属圈子: Amazon Amazon销售和运营

SD系统--技术部分的结尾,算法问题的开章

发帖6次 被置顶1次 被推荐1次 质量分1星 回帖互动44次 历史交流热度0.84% 历史交流深度0%
前面的3篇文章,基本上已经说清楚了所有的技术问题。当然,能说的都说了,其他不能说的,就私下交流吧。

我是一个比较喜欢钻研问题的工科男,侥幸有点编程背景。即使这样,况且花了2年时间和几百万的费用才稍微明白了SD系统的原理。即使这样,也少不了一些****的朋友的提点,在此感谢一路遇到的朋友。

也最后做个技术部分的总结:

首先:SD系统,犹如飞跃海峡,原来亚马逊的雷达是扫描海平面100米以上的飞行物,检测到的全部击落。 现在亚马逊的雷达检测范围更低,10米以上全部击落,导致原来的手法很多失效。

其次:亚马逊的检测,也不再那么粗糙。原来,凡是长的像飞机的都放过。 导致有人弄个热气球,插两根鸟翅膀,也能飞过。 戏称低成本,高效率。 现在呢,很多都被击落。

最后:没有不被检测出来的技术!所有技术都检测的到,只是杀不杀,那就看情况了。 哪些号称市面多牛B的系统技术,我是不信的。网页检测有局限性,啥时候AMZ开始往用户电脑安装插件了,那才真是苦逼时代的来临。目前情况,同一种技术,有人用安全,有人用就分分钟死号。界限还是看你怎么把握。 

但是作为过来人,深深的明白,当前路迷茫的时候,没有指引,也没有反馈的时候。谈把握界限是如何的痛苦。 所以我举几个例子,给有缘人一些帮助:

1)关于信用卡: 先说结论:市面上大部分的信用卡都能用,但是也大部分不能用。 关于信用卡的争论,犹如木桶理论,信用卡只是木桶中的一快板子。 你用了一张卡,发现失败了,然后多试了几次,又失败了。 然后你以为是信用卡的问题。 其实不一定。 因为可能是其他的问题导致的失败。 但是由于是整套的系统,如果你没有机会把其他变量排除,或者得到某种真理般的反馈,这个问题无解。  我曾经困扰于这个问题,为此花了巨额资源和时间去验证,才慢慢看到事情的本质。 给有心的朋友一句话,亚马逊会说谎,服务商更会说谎,甚至于因为我认知有限,说的也不一定对。 但是,银行不会说谎,卡组织也不会说谎。信用卡的部分唯一绝对真理,来自他们。

2) 请迷茫的小伙伴,坚定信仰,尽管这很难。我曾经遇到过N个不怎么地道的朋友。 读过我文章的朋友都知道,我还算是比较喜欢分享的,但是老子不是X逼。 来而无往非礼也的道理如果不懂,那就话不投机半句多了。最怕的不是不分享,而是误导。 我曾经遇到的人,当时我处于探索期,那人信誓旦旦的说,刷美亚,东南亚出的信用卡最安全。美国出的卡,最不安全,因为信用卡都是美国的,你以为会不关联吗?

在瞬间,我竟然还真有点相信了。直到后期验证渠道打通,才发现这完全是误导。但是不得不承认,同一归属地的信用卡,会相对安全等级高一些。 就类似中国的卖家账号,你绑中国信用卡,相对安全一些。 除了所属国家一致,**S验证反馈结果一致,还有别考量因素。 那美国的买家号又是另外一个问题。不再一一赘述。记住这句我确信的真理:你的银行,因为你是银行的客户,所以你的银行不会骗你,因为没有动机。 但是其他因素,都可能会骗你。亚马逊更会处于掩盖风控机制的动机,故意误导你。 服务商也有类似的动机。

这行的服务商,恐怕是我见过的素质最低的一群人。光信用卡的服务商,我就见过的例子:突然接到一个完全陌生人的语音咨询,问我BOA的虚拟卡,用于SD怎么用。 因为完全陌生,我问了句,是哪位朋友。 结果自我介绍没有,只说就是想知道怎么SD。 然后再细问才发现,是一个办理BOA信用卡的服务商的客户。服务商只会卖卡,连BOA怎么用,特性是什么一概不知道。但是他客户有疑问解决不了,就让客户来咨询我。本身如果服务商跟我交情好,帮个忙也是顺手的事。了解我的朋友都知道,我还是比较罗嗦的一个人。如果是我认同的朋友,你问我个事,我会来龙去脉,从原理到操作再到注意事项,都给你说清楚。你发个10秒的语音,我能给你得吧得吧嘱咐个5分钟。

但是关键是这个服务商,跟我一句话都没说过,纯属因为我发公众号,加了我好友。连招呼都不打的人,突然变成了他卖卡的服务支持人员。 令人诧异的事,大部分服务商还都这个思维。  所以,真心对这行的服务商没什么好感。

好像,我又得吧得吧说跑题了,OK,技术部分,最后一个环境问题,一句带过,还是注意市面上的环境系统的误导,之前第一篇我就提过一句,被义乌Sam大叔误导,真以为威皮S刷不了的原因,是因为没有鼠标和键盘。 后来问了真的技术人员,才发现网页检测,键盘和鼠标真心不是重点,也检测不到。

所以,请小伙伴们坚定信仰,擦亮眼睛吧。

今年开始,说点新的话题。大概上说两个话题吧,一种自然继续是推广SD类,另一个就是站外了。

SD在我看来,如果你前面的3篇文章都解决了,本质上还是一个费用和效果的问题。

犹如现在欧洲站推VAT。 VAT的本质,一直不是交不交税,而是是不是大家都交税。 如果严格大家都交税,OK,那也没什么,妥妥的规范化。反正都交税,一个水平上竞争,也无所谓。怕的就是一部分交,一部分没交,这个就严重了。

同理到SD推广上,也有一样的道理。当技术没有问题,制约刷不刷的因素,是费用和效果的问题。

当我SD一个VP好评的费用,上涨到最低100RMB,而由于安全策略问题,往往真实折合的成本范围,在100-2500RMB/VP左右时,我心里是很毛的。

但是当我听说,深圳的一些大卖,专心做送测,一个VP的佣金已经提高到200RMB。 我又稍微心安了一些。

只要费用差不太多,还能一起玩一玩。 差的太多,就回家洗洗睡吧。

以上是长期经营,追求极限稳定的成本核算。所谓极限稳定,就是VP至少1年不掉,即使掉,概率也在1%以下。

如果是玩短期的,成本核算是另一套。 篇幅所限,不再细说,有心得愿意跟我交流的朋友,请**微信dashumiaoer私聊。

其次关于效果,由于效果难以精确的测量,所以我先分享下我的经验。

首先,影响一个产品排名得因素有很多:包含页面情况,转化率,好评数量和分数等等。 

我知道市面上有很多低成本打法,比如一天1000直评,绑僵尸,定制VP,Vine绿标等等。

我并不赞同以上所有的做法,能立竿见影的提升对应ASIN的权重。因为以上所有的做法,都没有对应ASIN最直接的购买过程。所以,说什么以上手法,能立竿见影提高权重,我认为那都是扯淡和服务商的炒作。 但是,以上手法我赞同,稍微长期一点能提升排名。 作用是另一套机制:转化率。 以上手法,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增加了review的总数和总评分。 和光杆司令的ASIN来比,那自然是转化率大大提升,如果结合站外和广告,时间稍微长一点,自然导致排名提升。

只有一个例外,是giveaway, 大批量的giveaway,我不确定是否会立竿见影的影响排名。 因为,giveaway本身是有购买的,只是他的购买付款和收货人不是同一个角色,这种在亚马逊的A9算法是怎么判定的,我不清楚,也没动机去搞清楚。以亚马逊的尿性,什么事首先是亚马逊不吃亏,真心搞清楚大批量giveaway,我为毛不直接SD去。所以这个点到即止。

我举以上例子,是先排除这种间接通过影响转化率而造成权重提升的例子。 接下来,就谈纯粹的,最直接的影响权重的效果问题。

谈这个前提,又先透露一下我们的研究成果:1) 老号的权重大大降低,新号,尤其是活跃账号(排除过度活跃账号), 权重大大提升。 2) 不同账号权重有差别,但是比之前来说,差值降低。

这是我们的体会,有不同意见的朋友,欢迎来交流,最好带上实验设置(工科男的劣根性啊-_-!!)

卧槽,我不愧为罗嗦界第一人士,罗嗦到现在终于开始说我真正想说的:

效果被我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起”,指的排名提升到目标坑位的阶段。第二阶段为——“稳”,指的是排名提升到目标坑位,能稳住的阶段。

无论哪个阶段,从大概上来讲,就是亚马逊不吃亏原则。好吧,换作白话文就是,你想去哪个坑位,就要在那个坑位出多少“佣金”。  注意,我没有用出单量来衡量,这是老的观念。 因为据我们的研究,老的观念解释不了,为什么高价产品,能一直排第一的现象。 但是如果想想亚马逊不吃亏原则,高价产品靠前,是因为亚马逊得到的总佣金比低价高,虽说高价转化率会受点影响,但是几个因素加起来,如果高价亚马逊的佣金总数有优势,还是能排在第一位。

我们姑且认为其他主要影响因素是一致的,比如竞品和新品转化率一致,价格也类似,所以这个佣金数量的问题,可以近乎的等同于出单量问题。 也就是如果目标坑位出单量是100单,想占住坑位,必须是出单101单。

然后这又延伸出2个新的问题:

1)从0单到101单,要用什么样得节奏和周期到达。

1) 101单要维持多久或者经历什么条件,才能夺坑,并且稳住。

2小时了,我实在罗嗦不下去了,我不亏为罗嗦顶级,耐心0级-_-!!

有心得,愿意交流的**微信私聊吧dashumiaoer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我下回分说。
已邀请:
到头来还是说了一堆废话。。。。。。。。。。。。。。
要回复问题请先登录注册

加入卖家社群
关注公众号
加入线下社群
广告 ×
1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