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 发现 Amazon 关于我在一家亚马逊公司搭建私域,发现业务...
关于我在一家亚马逊公司搭建私域,发现业务部一个月新品爆单率100%。该公司新品仍能快速起量,且使用woot等特殊渠道测评......当前亚马逊测评稽查算法应能检测到异常流量,但公司几千单测评,账号一刷率仍然较低
个人:亚马逊公司管理层(入职1年),掌握公司真实营收/净利数据,主要负责公司亚马逊私域(核心推广测评)和AI系统,曾经是有爆款打造经验的运营(18年依赖大量测评成功爆款)
公司画像:非低价竞争路线,净利润率高于行业水平,老板熟悉广告打法,善用测评资源+黑科技工具组合
二、我对亚马逊的传统认知:2025年亚马逊严打测评环境下,纯刷单模式已不可持续
现实情况:该公司新品仍能快速起量(新品快速爆单),且:
√ 使用woot等特殊渠道测评(非常规资源)
√ 黑科技工具有低成本特征(市场通用服务商技术较多)
√ 部门间信息隔离严重(非透明化运营)
三、我的疑问:
1. 当前亚马逊测评稽查算法应能检测到异常流量,但公司几千单测评,账号一刷率仍然较低
2. 部门信息断层,无法获取整套爆款策略
3. 高于同行客单价+拒绝降价,却维持着高单量高类目排名
求教方向:该亚马逊模式的玩法底层逻辑
18 个回复 | 92 人围观
匿名用户
赞同来自: Clobbing
不论是什么操作,底层逻辑的目的都是:1.提升链接转化率。2.提升链接转化次数。3.增加链接标记收录。
这个标记收录有两个方面:一个是相关性收录(也就是关键词、类目、内容),另外一个就是价格收录,所谓的高价开推,之后中低价获得推荐流量就是这个逻辑,但不适应于所有类目。像你们公司高客单价推广,目的就是打标记,因为你们做的类目,高客单价也有消费人群,关键是怎么让链接被标记到这些高客单价消费的人群里,操作就是刷+woot+其他的资源性+黑科技操作,标记人群背后的底层逻辑,有点之前行业流传的“黑水管理论”,也就是亚马逊给的流量有优劣之分,对应的转化空间也不一样,价格敏感程度也不一样。
当你了解了底层逻辑之后,手段操作之后,能不能具备这个资源条件也是一回事,有些人刷几单就吃绩效,有些人刷几百单也平安。
1.woot deal刷单,这个案例也不少了,woot deal刷单主要是安全性相比自己店铺直接刷更高,主要是因为woot deal期间,sold by woot,销售方不是卖家,所以刷的时候出的留评/免评单都是woot那边的订单,而亚马逊对woot(自己的子公司)监管力度比卖家端松懈一些,留评率也可以适当拉高到10~20%。
流程也不复杂,只要库存划过去给woot,秒杀开始后,sold by woot显示出来了,就可以开始刷了。
说白了有的人用vc账户刷单,有的人用woot deal刷单,有的人有小号刷单,本质都是规避风险,但woot 和 vc账户,特别是woot是亚马逊的亲儿子,审核力度会比较小。
2.黑科技推广工具:
1.关键词上首页软件,这个工具有的人说好用,有的人说效果不行,我觉得很看类目市场和链接转化条件的。使用期间需要配合保持好点击率 转化率。
2.合并秒杀。
3.站外+私域流量池
4.僵尸/镜像,以及种子链接权重合并。
5.刷FBT关联流量,FBT/Frequently bought together灰色操作,之前问过服务商,一般占其他链接单量30%可以获得,退货不计入,可以小号操作,黑卡结算,100美元结算12RMB,持续7-10天可以显示。
6.刷免评,提升链接的点击率、加购率、转化率,虽然这个你是判断不了对方是否真的有或者没做过,但无法直接排除掉。
7.高级VM经理扶持(之前经理透露的),我估计极少数才有。
8.权重互换,这个听说过,实际还没试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