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分类:  Amazon 所属圈子: Amazon反不正当竞争 Amazon

如果你今年的黑五网一也遭遇同行恶搞 希望这篇7k+的浅谈能帮到你

发帖2次 被置顶1次 被推荐1次 质量分2星 回帖互动129次 历史交流热度1.97% 历史交流深度0%
Hello 好久不见
最近一直在忙 今年的黑五网一收获很多 尤其是大促期间链接各种问题都快速解决 故打算黑五网一结束后 这周末去弘法寺还愿的 黑五网一爆单是爆单了 不过中间的一些小插曲 我昨晚睡了4个小时想了很久 还是想聊几句


前情概要:

我们这边的其中一款新品,由我设计产品的外观与包装,私模产品,工厂也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刚生产完就马上注册外观专利。内容营销是基于运营被我折磨了半个月,以相对完善的市场调研为基础所做的延伸。因此可以说保底全平台前三。视觉营销里,图片的排版、配色、角度、展示内容以及人物筛选都是我个人把美国各个热门类目大类前100的所有头部链接全部过一遍后,再结合当地市场头部品牌的主色调做差异化,主要使用人群的生活习惯、使用习惯、引起共鸣的力度与可能性综合分析,一个个字码上去所做的图片需求。
 
然后花了20K找优秀设计去做的套图,视频拍摄也是基于类目用户人群的具体使用场景、行业竞品的所有已有痛点、潜在痛点一个个全部分析出来后,让运营不断加班加点搞出来的(因为前面我们已经花了整整3个多月时间做准备了,不能再错过这波旺季的流量了,所以必须加班加点赶进度)。目的只有一个:最大化地让用户了解到这是个什么产品,最大化降低避免因用户操作不当所带来的高差评率。因此,我们这款新品的视觉设计,我可以自信地说是全平台第一。再加上黑五网一期间,运营自发地加班加点凌晨两三点调广告,这才有了我们这款新品上线一周的时间内就以纯白帽的玩法冲到小类第4的成绩。现在基本上稳到小类第4了,后面考虑到库存不多,就以逐步涨价以及降低广告预算的方式来减少断货天数以及实现毛利最大化。


小插曲:

在我们的新品冲到类目的第4名后,在网一大促期间当地时间第一个出单高峰期,也就是早上9点到10点这个期间,运营发现链接出问题了。我这边初步分析下来,不太可能是系统搞的,大概率是恶意投诉。后面请教了这个行业里玩黑帽玩到极致的前辈,才快速把链接恢复过来。恢复过来后,下一步的想法就是:谁搞的?

这里花了5分钟分析了下这个类目前十名卖家的玩法,基本锁死2家,80%-90%的概率是第一名搞的,10%-20%的概率是另一个卖家搞的鬼。基本不可能是第三名,因为第三名卖家在我看来一直都是白帽运营,而且真搞我们按正常人以利益最大受益者的思路基本都会第一个想到他搞的,他不至于这么蠢。因此,综合分析下来,基本可以确定就是第一名搞的鬼。

这里再提一嘴,我之前是从美国的红海类目(3C类目)厮杀过来的,对于如何在没有投诉id的情况下精准找到搞你的竞争对手有自己的一套心得,基本上是90%以上的准确率。所以这个是为什么我只需花5分钟就能精准锁定到恶搞操盘手的原因。


求证:

至于是不是他,后面我们这边联系了供应商大致沟通了下,得到的反馈是他们也经常收到他们的客户被人恶搞的反馈。后面还专门请了那些客户去沟通,希望大家不要互相恶搞,良性竞争为主。后面也通过一些特殊的渠道知道现在的所谓类目第一名经常搞别人,所以他的链接经常被人投诉,但是因为那些卖家的实力或者说资源有限,最终只能悻悻离场。


反击:

在我们恢复链接的期间,我这边就马上安排了针对第一名的反击。好在我们在前辈的指导下,在不到2个小时就把链接恢复过来了。后来在不到2个小时的时间里,礼尚往来嘛,以同样的手段回馈。好家伙,他也在一个小时不到的时间里恢复了。不过,我们目前暂时没有马上做第2轮反击的想法,只是给个警告。而且,我这边的个人原则是,针对喜欢恶搞别人的CS,我知道狗改不了吃屎,但我只给2次机会:第一次不痛不痒的警告,第二次链接死掉(需要花费大量时间精力救回来的那种且账户吃绩效),第三次账号死掉。因此,在第一名不对我们链接进行第二轮恶搞的前提下,第一轮反击战结束。


态度:

在运营发现新品被恶搞后,从爆单的喜悦到很明显的情绪低落。我快速安慰:“没事,这个不难处理,先把链接恢复要紧,其他不用担心。”这个其实也是好事。我为什么一再强调这是个好事呢?其一是验证了我在前期选品时的一些存在恶搞的猜想;其二是针对这次恶搞,基本把这个类目第一名的实力摸了次底——两个字概括:菜B。其三是运营在不断吸收我这边白帽玩到极致的玩法后,也确实是需要开始熟悉一些反不正当竞争的手法了,这个刚好可以练手。我之前一直不跟整个运营团队说这些事情,一是不想他们在现阶段就去接触这类手法,很少人能抵得住诱惑,从而去走不该走的捷径,扰乱这个市场,引起恶性竞争。
 
二是不想打击他们对这个行业积极的看法,因为一旦碰上这个东西,在我看来,你要真想为你辛辛苦苦推起来的链接保驾护航,就必须了解人性的恶。(我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链接对于运营来说相当于自己的孩子。这个新品单单是前期准备,我们就耗了3个多月。这里的成本和隐性成本,我就不聊了。其次,试问你们会接受自己的孩子在外面被黑社会欺辱,从而对孩子的身心成长造成不可磨灭的创伤吗?我不会接受,我会寻求法治;法治不了,那就以暴制暴。)针对这类CS,要么不打,要打就往死里打,不要给它任何翻身的机会。我们可以不用黑的玩法,但是不能不会黑的玩法。



分析:
 
在我的运营生涯前期,之所以从美国3C类目出来,就是有点厌倦了一个类目里大家搞来搞去的乱象。到底图啥?我其实只是想好好做产品,把品牌营销做到极致。(国内的品牌营销和美国相比,说实话,差很远。这个也是我一直在学习的地方。为什么国外的产品在中国制造,在外国贴个牌回来,就可以溢价这么高?而我们国内走出去能做到品牌溢价这么高的又有几个?大家都是两个眼睛一个鼻子,差距就这么大?品牌溢价这个东西就真的做不了?)
 
而在我个人的运营法则里,我对爆款的理解很简单:极致的产品、极致的营销、极致的服务。而这三个极致,只服务于一个前提条件,就是一切以用户体验为第一优先级。这个行业有没黑的玩法,在只满足以上1-2个条件就能把产品打爆,有。但是这里面的手法、资源、时间、精力、资金等成本一般人连门槛都够不着。所以,我个人建议:放弃这个想法。
 
在我看来,平台上的头部卖家大致就三类:
 

类型一:因入场时机早快速占领市场头部后快速扩充的卖家
 
以量大为资本,与相应供应商形成经营战略上的深度捆绑,更长的账期抑或是远低于市场平均的采购成本,以此形成极具竞争力的价格优势,让准备入场者望而止步。这里其实可以划分两类头部卖家:一类是快速占领市场后不断寻求与综合实力更强且具备较为强大产品研发能力的供应商合作,通过头部链接资金快速回流的一部分为研发资本,以市面上同类产品与自身产品的用户反馈为数据库,加速新品的研发与迭代。在市面上其他卖家针对他们卖得最好的链接做一些不痛不痒的升级后妄想着也来分一杯羹时,这类大麦已经完成了新一轮的产品系列升级。新品一推出,就快速得到市场极大的积极反响,从此就是一个不断有积极反馈的正循环。当然,他们也不是开一款爆一款,但是在有头部链接资金快速回流的前提下,有些失败是完全可以接受的,也就是试错成本比一般人更低。

另一类就是通过运气偶然性把产品推爆,以量为资本,与相应供应商谈好了远低于市场平均的采购成本,以性价比为核心,通过初步的市场调研盲目开一大堆的衍生品。因为入场时间早,所以这系列衍生品基本都能让这类大麦赚得盆满钵满(前期市场,用户没有太多的选择)。但这是运气使然,他们整体的运营思维以及多维能力偏中下,这就导致了在后面不断有新卖家入场的同时,他们的运营能力无法有一个相对有效的升级——因为之前仗着入场早的优势拿到比较大的结果,对自己运营技术形成了所谓的路径依赖。我以前是这样把产品推爆的,按我的方法来没错。
 
完全没有想过市场是千变万化的,一旦有新的相对有实力的卖家入场,就那么眼睁睁地看着自己原有的市场份额逐步被蚕食。而自己的运营团队的运营思路还停留在3年前,选品、文案、广告自然一塌糊涂,逻辑混乱。这也导致了推新成功率不到10%的必然结果。最后为了止损,有些道德低下的老板就开始用一些下三滥的手段去搞新卖家,以此来延缓自己逐步走向消亡的速率。至于结果嘛,大家可以自行想象。

Eg: 我曾带过一个团队不到5人的运营小组,当时老板给我两个选择:一个是在公司已经沉淀下来的类目上做增量,一个是做一个新市场的开荒,其余什么都没说,让我自己调研。我大致扫了下,新市场基本处于一个被头部竞品垄断的状态,一家独大,前50有20家是他们的,前20有15家也是他们的,评分清一色的4.8、4.9,而 Review平均基数为5K-8K之间。但是我看到他们两个比较致命的痛点:
1. 图片一坨屎
2. 推广方法非常初级 — 只是一味地低价推广
 

我问公司可以提供什么支持 

回:
1. 十几年沉淀的供应链 自家的工厂 无条件支持 。
2. 公司未来打算在海外布局,会请专业的国外品牌视觉团队来升级当前的品牌视觉。
 
基于此,一直喜欢玩挑战难度高的类目的我自然而然地选择了后者。后面我们通过9个月时间,以全新的视觉体系、站内广告打法的升级,配合公司尝试的品牌推广,高于这个类目头部竞品20%的售价,纯白帽的方式,从0.5%不到做到市场份额第二。后来得知原头部竞品本来是准备上市的,因此而导致了上市计划终止。再后者,得知前老板与市场份额第一的是亲兄弟,本来说好不做同一个品类的,没想到最后还是到同一个品类里竞争。说实话,我一开始得知的时候哭笑不得。。。后来离开的原因也很简单,付出与努力没得到相应的回报,就是当今社会上人性的一部分,利益分配不均,这里就不展开说明了。不知不觉发现码了这么多字,后面的我还是长话短说。。。


类型二:以资本为主导的新锐卖家 
 
这类型卖家最大的特点就是随着资本介入,本着对股东负责的态度,以规模化、可复制化为核心,有些打法就相对比较激进。这类型卖家的争斗在我个人的视角里,是最能体现人性的恶。这里就不展开说明了,不然这篇文章我估计得写个万来字。。。
 

类型三:以黑科技为主要运营手段的卖家
 
其实这类型卖家在我以前比较肤浅的认知里是活不了多久的。随着平台以及各项政策的合规化,占据少数比例是自然。但是自打我了解到前文所提到的黑科技玩到极致的前辈的玩法后,他们所整合的资源、所投入的时间、精力以及三位数的备用账号准备,黑科技技术的不断迭代(不定期地把自己的链接变狗,测试不同变狗方式把链接恢复的难度),我也理解了他们为什么能保持这么高的推新成功率。每进一个赛道就是BS,这个行业人均收入的天花板为什么是这类型卖家?这里我想普及一下我个人对黑帽的理解:一种黑帽是通过黑科技手段把自己的链接在短期内做到类目第一后长期稳住,或者说以搞快钱的方式进入一些季节性比较明显的类目,快速割一波后走人。

另一种就是本身自己运营技术不咋的,也不愿意花时间去研究产品,掌握了一定的黑帽手法,通过多次恶搞同类卖家清货离场获得巨大的收益,尝到挣快钱的甜头了,于是就乐此不疲,开始研究专门搞人的黑科技。一旦一个新卖家有冒头的趋势,就马上手把手地把火苗给灭掉,以此来巩固自己市场第一的地位。这个和早期人人喊打的恶意跟卖其实是一个性质,这也是我个人深恶痛绝。码这么多字希望跟大家浅谈一下有关这类行业臭虫怎么治理的发心。


情绪:

原本盈利的链接一下子变成滞销的库存 贷款的利息还要还 绝望之下只能打五折离场 把自己打工几年的积蓄亏空后又打算重新回到职场继续奋斗却发现现在绝大多数公司根本不要自己创过业的 无奈之下只能转行 我不知道这个B是吃了多少人血馒头敢这么嚣张明目张胆地搞的 但是我知道 断人钱财 相当于谋财害命 当然也知道 只有弱者 才会抱怨环境 所以 只要后面这个CS敢对我们的链接发起后续的恶搞 我会亲自把它的嘴给撕烂 把吃进里面的骨头全部一个个抽出来 祭奠那些被这个CS恶搞后离场的卖家 正一正这个行业的乌烟瘴气

针对前文所提及三种不同类型的头部卖家,其实我个人只想表明一个观念:我可以接受任何卖家以任意形式去卷产品、卷价格、卷品质、卷服务、卷推广方式等良性竞争。Eg:类型一卖家因入场时间早快速霸占了坑位,与各个供应商达成了深度合作;类似的品,他拿货价80,我拿货价100,自身实力不足,我认。类型二卖家因资本的介入,可以以平本甚至亏损的方式大范围地推广产品,并以白热化的价格战亏半年到一年,通过周期性的价格战逼迫类目大部分卖家不得不降价来保住自己的排名;最后因资金周转困难,实在接受不了这个微利甚至亏损而离场,通过阶段性的价格战形成垄断,自身资金不足,我也认。类型三卖家通过黑帽玩法短时间内挤掉我成为类目第一,自身能力不足,我都认。

但是我个人唯一无法接受的是花费好几个月时间准备的新品,通过白帽手法获得市场上用户较大的认可,还没冒头几天就被人用黑帽玩法恶搞或者打压。现在的市场,每个店铺少说都要几百万的货本,多一点的基本都是过千万的货本。这些CS为了自己的利益,卖那些垃圾产品给用户不说,看到新入场的卖家不断蚕食自己的市场份额,不想着以用户反馈为主导对产品进行优化升级,提升自己的运营思维与优化自己的广告结构,就只会通过恶搞同类卖家来避免直接竞争。这个就相当于正常格斗比赛,我在你上场前对你的饮料加东西导致你出现无力感,或者是比赛过程中对着你的要害部位(胯部)狠狠来一脚,导致你后续的发挥失常。这种情况,我想问下,几个人能接受得了?当时运营初期在3C类目时就各种恶搞,现在出了3C类目还来。

之前专门研究了几十种反不正当竞争就是为了治这种臭虫,说夸张一点就是有100种反不正当竞争的反制手法。没想到现在要对以前的反制手法进行一个复盘升级来治理这种臭鱼烂虾……以前VC账号我都能搞,也做过让一个恶意敲诈勒索不下百个卖家的黑心服务商,在3个月不到的时间内公司人员数从上百人锐减到不到30人的事情。大部分中小型卖家一年也就为了赚几百万毛利老老实实运营,没有搞什么乱七八糟的事情。家有老上有小,还有小部分单干型小卖家各种被供应商瞧不起也希望要到供应商的产品,私模需要下很大的决心,作图成本实在不舍得下,广告烧起来也实在心疼得不行。各种银行贷款、信用卡借款,呕心沥血好不容易熬出来一个小爆款就为了一个月挣那小几万毛利就被人恶搞,搞得链接面目全非。


风控:

我知道有些朋友会提醒,你反击它,小心它恶搞你。我就问一句,你家小孩在外头被黑社会欺辱了,对小孩的身心成长造成不可磨灭的伤害。第一次发生这种事情,大家选择远离黑社会可以理解,但是第二次第三次呢?都专门在学校门口和你家堵你了,还忍?要小孩真的抑郁了才气急败坏地报警,然后搬家是吧?那是你的选择,我们又不是没有那个实力,只不过是一直都秉持着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态度去处理问题。有些事情没有谁对谁错,只是大家的立场不同,我也不争论。至于互搞带来的损失,我比谁都清楚,我也算得明白。大不了就重新推一个链接,慢的话三个月回到现在的排名,快的话就一个月。它呢?

这位CS一个月赚多少钱,我可算得很清楚,看看谁损失大呗?吃了这么多人血馒头,是该吐出来了。哦,以前你们这群CS这样搞,乐此不疲是吧,没人治你是吧?我来治治你。我现在就把话撂这里,后面互搞,我也不怕,但是我可以立一个Flag:我要是无法在三个月的时间内让你们公司的流水少一个0,在6个月的时间内让你们公司破产清算,我就不用说什么以后做新项目,2年内做到市场份额前三、3年内做到市场份额第一的豪言壮语了,直接转行当个小废物得了。我知道你能看到,所以你做好死账号的准备了没?哦,你有多个账号啊?你有100个,我搞死你100个。公司老板、公司法人、公司所有的主营业务、所有账号、所有卖的好的产品链接,全可以挖出来。互联网是透明的,看看你的实力。


见谅:

我知道有不少卖家也遇到过类似的情况,甚至说此时此刻正因遭遇如此让人深恶痛绝的情况而濒临绝望。想问一下我具体是怎么反击的,实在抱歉,请见谅我因为各种原因实在无法分享出来。在我做运营的初期,就是主打3C类目,就已经因其类目的实际情况(要么吃人,要么被吃)自行花费3个月研究了反不正当竞争的数十种方法。当时有网友也遇到类似的情况,都快抑郁了,我顿时两眼火冒金星,马上把我这边的理论和实操分享出去,不到一个月,恶搞卖家的店铺就没了。特地过来感激我,我也替他高兴,但是后面我发现他逐渐痴迷上这类恶搞方式,也在不断问我是否有最新的方法。我特意浏览了一下他的类目,他的链接排名自然越来越好,挣得盆满钵满。但是与此同时,我发现当时类目很多老卖家都不见了,都是十几几十个评论的新链接和新品牌。

我就知道怎么回事了,后面就以我只玩白帽为由拒绝沟通并删掉此人的微信了。当然,我后续在选赛道入场的时候也是刻意避开这类有恶意竞争的类目。所以严格来说已经有几年没有碰这东西了。我不知道之前的思路是否还有效,不过做个升级也就2周不到的时间,这个是小事,重点是我当时是以近乎疯狂的精神状态在研究这类玩法的。熟悉我的人都知道,我其实是有双重人格的,可以理解为当时是黑化的我已经完全控制了我的精神和躯体,每天睡觉醒来想得都是怎么搞死竞争对手,有没有更快更直接的方式,有没有完全弄死的方式。我每次回过头来看我当时做的笔记、事情、思路,成就感成瘾,我现在依旧一身冷汗。如果可以,我希望这辈子都再也用不上当时的那些肮脏的思路与套路,那是完全置人于死地,让人家破人亡的东西。也痛恨当时被逼到那样绝境的自己,所以请原谅我不会把之前恶搞的黑帽思路外传给大家,因为我知道一旦传出去被有心人利用,这个行业将会变成什么地狱。


建议:

如果现在已经有卖家真的如此不幸遇到这类情况 我个人能给你的建议如下:
  1. 收集确切的证据,以美国明确的法律条文为论据找官方投诉,包括姐夫的邮箱(有朋友反馈这个依旧是有用的)。
  2. 尽你所能找到能做这类服务的服务商,花钱帮你解决。
  3. 平台的红线是什么,你就替恶搞你的CS做什么(如果您下不去手,我建议您换一个类目重新选品)。
  4. 调整心态,没必要为这类CS伤了自己的精气神。如果实在气不过,最好还是在解决问题的期间找一找能让你做情绪发泄的活动,玩游戏、看电影、听音乐、运动、聚会都可以,不要憋在心里(我日常生活已经离不开音乐与健身了)。
  5.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与其抱怨环境,还不如好好思考一下当前问题如何解决,下次该如何杜绝类似的情况再次发生。也可以吐槽,但抱怨并不能解决问题。遇到困难往积极的一面去想,这件事到底教会了我什么,会更好~

 

忠告:

我知道有些运营前期通过入场时机早、产品优势、公司资源等天时地利人和做到过市场份额第一而飘飘然。我能理解这种心态,也衷心替你高兴,因为我也是过来人。但我想说的是,做到过市场份额第一真没什么了不起的。如果你真的想上那牌桌并不下场,核心是你可以做过多个类目的市场份额第一,这个才是你的核心竞争力。一个类目做起来,当然离不开你个人所花的时间、精力、心力,包括公司的资金、技术、资源等等,但是运气成分有多少?有几个人又愿意承认呢?

如果真的觉得自己的运营技术、推广思路已跻身顶尖操盘手行列,那就通过多个类目的市场份额第一来证明你的实力。如果你真的做到了,那么恭喜你,你可以有与资本谈判的实力,甚至你的BP都可以不怎么做就能拿到相应的投资来做你想要做的项目。但如果你只是曾经辉煌过,后续再也没有相对亮眼的业绩,不管这里面不同市场竞争激烈程度不一样、资源不一样、时代不一样、公司所给予的支持不一样、团队人员配置不一样等外部因素如何,没做到就是没做到。还请务必要保持那谦卑的心态,好好沉淀,优化方法论,提高个人的思维与认知,向这个行业做到头部并屹立不倒的人虚心请教。


展望:

反不正当竞争手段只是我现在为了保证公司链接存活的一个必要措施,我不会在这里花太多时间,最多一个月。剩余的时间,我个人还是想沉下心来好好对自己的推新思路做个全新的迭代,把品牌营销这一个领域做到极致,帮助中国的优质产品更好地出海,而这也是我当初入行的发心。不知道大家今年黑五网一怎样,推新成功率怎样?今年由我介入选品和推广的有4款新品,失败了一款(惨痛教训),成功了三款,今年推新成功率75%左右。离今年结束还有20天不到,希望大家都能如愿爆单。如果没有,也请好好复盘,争取最后这个月赚得盆满钵满,回去好好陪伴家人朋友,过个好年!!!

Wish you all the best.
 
 

12.6 Update:

昨天朋友提醒 我才知道帖子爆了 谢谢大家的关注哈哈哈哈哈哈

今早看完链接的情况,在大促结束后的第4天开始,单量开始逐步回暖。后续的时间不出意外,我们大部分链接应该都会以涨价15%-20%的操作结束2024年。看了下大家的评论,褒贬不一,这个其实无所谓,因为我原本是把这个帖子放到聊天专栏的,但是不知道为什么被小知归到这里来了。至于为什么我希望归到聊天专栏,后面会细说。

大家的评论我都看了,按我现在的性格与时间成本换算,我是不打算回复的。但是我看到有几位朋友打那么多字实属不易,而且还有位朋友是真的在业务上遇到了问题,虚心请教。抱着要么不做、要做就做最好的一贯做事风格,我这边挑几个评论以我个人的视角大致聊一下。但与此同时我也犯贱,好奇有些回答为什么会被折叠,就点开了被折叠的回答,然后看到极个别的让我很不爽的评论。按正常情况来说,我是会选择忽略的,但是我仔细想了想,出于对论坛的回馈(我个人是真心希望知无不言越来越好,平台为刚入行的小白、同行交流提供了非常好的交流空间),针对近几年知无不言有思考深度的质量帖子为什么越来越少,一些大佬、一些做得很不错的朋友和我,后面不太愿意花时间在上面码字,甚至连浏览这个论坛的时间相比之前大幅减少的核心原因,我想说几句。当然,是以这几个让我很不爽评论开怼,因此攻击性会稍微拉高一点。


JacksonZ:
我看了前面大半部分的内容,但是没说到底是被哪种类型的黑科技搞了呀。这个黑科技类型是什么?如何解决的?可以分享一下吗?

回:
连内容都没看完,你提什么要求呢?我花了9个小时,删删改改写出来的东西,你一笔带过,一上来就是“到底怎么解决啊?”能不能直接痛快点?我相信这个也是这里面部分人的想法与内心OS。首先,为什么不说出来?我在“见谅”部分已经写得很清楚了。其次,我知道大家可能有过甚至现在已经遇到这种被同行恶搞的情况了,很痛苦,我也在“建议”部分写出来了,这个能解决90%以上被同行恶搞的问题。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个思路你都看不明白,那就别看了。最后,我就算真的要分享有关反不正当竞争的相关手段与思路,这是我以及各位朋友被恶狗咬掉了整整一大口肉后,经历精神与肉体上的极度痛苦后多次测试总结,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心力、资源与资金总结出来的东西,给钱也不会分享出去。换位思考一下,你会吗?至于被折叠回答里的那几个臭鱼烂虾就更不用说了,你们凭什么白嫖?嗯?


匿名用户(长沙):
7000字看完了,黑的我不感兴趣,我更对楼主说的高溢价品牌营销感兴趣,蹲一个楼主分享

回:高溢价品牌营销需要耗费人极大的时间、精力、心力,也离不开公司资源与资金的支持。对于现在论坛上个别用户张口就想要直接结果,丝毫不管自己有没有把这件事情执行下去的毅力、所在公司是否可以提供相应的支持,什么叫品牌都说不清楚的现象(没说你哈,我指的是极个别用户),尤其前两者都做不到,我分享出来又有什么意义呢?后续大概率不会耗费自己大量的精气神专门针对这个话题来码字并分享到知无不言上,就算要,一定是通过收取论坛里的最高付费过滤掉大部分用户才考虑。


EverOn1y
回:这句话好熟悉啊 但是我都快忘记了是哪个回帖 不管怎样 谢谢你的关注 祝你爆单哈哈哈哈哈


应如是:
回:逻辑上分析得没问题,条理也清晰。至于你后面说的“等积累到一定程度,平台才会出面干涉”,我先不说平台后面会不会出面干涉(这事情可能没你想得那么简单乐观)。我只是想说,时间不等人,搞人就必须做好被搞的准备。绝大部分人都是用自己存款、贷款来做这行的,好不容易做起来几个链接,就通过恶搞被搞下去。如果你资金雄厚,你也许可以等平台帮你处理,但是在我看来,每天都在烧钱,就算快速回款了,大部分资金不是拿来备货就是用来做新品研发。链接死了,贷款要还,每天的用人成本、经营成本、库存成本怎么办?资金链断了,公司就离死不远了,等得起吗?当然,我只是分享我个人的处理方式,提供一个新的思路。每个人遇到事情都有自己的解决办法,没有谁对谁错,只是大家的立场不同,仅此而已。


小丑罢了:
回:丑兄,我对你之前有一篇写如何快速、高效地找到源头供应商有很深的印象,给我提供了新的思路。不过,我这边后续并没有按你的方式去做。说实话,对于我个人来说,时间成本太大。所以,我换了另一种方式,我不找供应商,改成要让头部供应商主动来找我(后续做新项目,我对供应商综合实力的要求,比如:人品第一、品控、产品研发等综合评判,综合实力若达不到全国前三我是不会进入这个新赛道的)。这里用一个关键词概括,就是“吸引力法则”


匿名用户(深圳):
当时我们加拿大站点的主推链接突然丢失了购物车。亚马逊的售价一直是199.99,公司内部也规定其他平台的售价不得高于亚马逊的价格。但在排查后发现,亚马逊后台显示的“最具竞争力的价格”是119.99,而我们从未以这个价格销售过产品。经过多方调查,才发现沃尔玛平台上存在一条未经授权的链接,以119.99的价格销售我们的产品。然而,我们的公司从未在沃尔玛注册账户或授权品牌。 我们尝试用以下方式解决: 寻找沃尔玛的账号买空对方库存,但发现无论购买多少库存都会不断补货,无法清空。 联系服务商协助处理,并开Case向亚马逊反映情况。 修改Listing图片和文案。 与亚马逊经理沟通问题所在。 但这些方式均未能有效解决问题。无奈之下,我们只能在网一当天将秒杀价格调至119.98,才最终恢复了购物车。
如果是您,面对类似的情况,您会采取哪些更有效的解决办法呢?希望能向您学习一些思路,非常感谢!

回:
朋友,你是我决定对这个帖子内容进行更新的唯一原因。真的真的很抱歉,现在才回复你。我真挚地希望我接下来的回复可以帮你解决这个问题,希望不会太晚。

问题概况:因不符合亚马逊的“最具竞争力的价格”而导致加拿大站点主推链接丢失购物车
根本原因:沃尔玛平台上存在未经授权的同款链接
解决方案:
  1. 买空对方的沃尔玛库存
  2. 开Case向亚马逊反映情况
  3. 修改Listing图片和文案
  4. 与亚马逊经理沟通问题所在
  5. 只能在网一当天将秒杀价格调至119.98,才最终恢复了购物车


不是 朋友 你真不能这样搞 这样治标不治本。。我先给你分析一下 你先听听有没道理 再决定后续的解决方案。。
方案1:买空对方的沃尔玛库存。。。朋友 你这相当于帮他卖货呢 你清空一次他肯定补货一次啊 这是个无底洞啊 你要不直接把钱打给他? 真可爱哈哈哈哈哈哈
 
方案2:开Case向亚马逊反映情况。。。 亚马逊就算有通天的本事也管不到沃尔玛的 这是2个平台啊。。。
 
方案3:修改Listing图片和文案 在你的产品详情页上改你是唯一经销商是吧? 你现在是没有购物车 不是被人恶意跟卖啊 而且 就算你被人恶意跟卖 也不能这样写啊 这样被系统检测到 是会被下架的 你这个是违规内容
 
方案4:与亚马逊经理沟通问题所在 同方案2 如果亚马逊经理是女的 我看你是不是想泡人家。。。
方案5:将秒杀价格调至119.98 这个。。。我可以理解你这样做是为了恢复购物车 短期可以这样 长期不能这样

如果是我 我会怎么做?
前面说这么多 先回归到问题本身:因不符合亚马逊的“最具竞争力的价格”而导致加拿大站点主推链接丢失购物车
 
根本原因:沃尔玛平台上存在未经授权的同款链接

解决方案:
  1. 当务之急是以品牌版权保护为由先把沃尔玛平台上的同款链接投诉下架。找沃尔玛官方,找亚马逊人家理你才有鬼啊。。。所需要提供的东西无非是证明你是品牌持有者的相关资料,比如:官网、产品包装、亚马逊链接、美国专利商标局(USPTO)里有你美国品牌的下证证书、相应品牌的注册编码(我知道你是加拿大站点,但沃尔玛是美国)。 
  2. 请务必确保投诉下架,否则你这个购物车就会一直丢失。在投诉下架后,你亚马逊上的链接短期内是暂时无法提价的。可以尝试24小时后提价10%,如果显示提交失败,不符合“最具竞争力的价格”,那就等72小时后再提价。要是还不行,那就继续往后延72小时后再提价。前期提价幅度最好是10%左右,但不得超过20%。 
  3. 在你投诉下架成功后,开始对链接进行逐步养价格的阶段。务必与供应商沟通所有分销商的最低售价。其次,会出现另一种情况,就是个人买家以自己的名义,通过亚马逊平台购买你的产品配送到他的地址,然后通过沃尔玛抑或是其他海外电商平台出售。这个也很正常。而你们公司如果要完全杜绝这个情况,最简单直接一劳永逸的办法就是在各个主流海外电商平台上上传你们的链接。不然的话,只能看到一个投诉下架一个。这里要说一个例外情况,亚马逊那所谓“最具竞争力的价格”规则里不对TEMU平台生效。最后,建议设置好链接的最大购买数量不要超过10个哈。 
  4. 如果你们公司是有B端销售部且这个产品是从你们B端走出去的话,请务必与老板沟通清楚这样做对你们C端销售部的损失,把这笔账给算得明明白白扔给你的老板看。B端销售如果无法控制对应客户的售价,B端销售部就必须承担因对客户的不可控导致公司C端销售部的损失。这个无论是扣绩效、扣毛利还是业绩作废都可以,看你们自己。 
  5. 在解决个人买家跨平台售卖同类产品的问题后,如果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只有与供应商谈包销。包销的核心无非就是与供应商沟通清楚你的起订量、你后续返单量的问题。我大致说一下我这边的思路:首先,可以先从供应商的账期入手。如果供应商的账期是一个月,你就压缩你的账期半个月或者现结;其次,起订量只能比供应商的报价高,不能低;最后,约定好返单时间与返单量的问题,类似对赌性质。XX天如果无法返单,或者返单量达不到供应商的需求,那么供应商根据合同约定就可以把这个产品开放给其他经销商。总不能你卖不了供应商想要的量,也不允许人家卖吧?除非这个是你们公司自己出钱开的私模且有外观专利。。。如果不是,我觉得按供应商的来没啥问题。打个比方:开个模要30W,你们这边公司前期起订量比如说2K-3K,单个采购成本按¥60算,就是12-15W。而你们这边在产品上架推广一个月或者两个月后不理想,暂不打算补货,那供应商那边还要养活一厂子工人。虽说除了这个产品还有其他产品,总不能就等你们产品推到一定程度再放给其他经销商吧?这个前期的投入还没回本、各项隐性成本就每天都在逐步增加。工厂为了尽可能保证每个产品的生产状况,确保机器能一直连轴转,放给其他人于情于理都没任何问题。前提是没有违反合同相关条款的前提下。当然,我举例的是假设情况,仅供参考对于你这边提出的问题。以上就是以我个人的角度所给出的可落地执行的解题思路,具体情况你这边自己去操作哈。


写到这里 其实在回答完上面知友的问题后 内心也平静了很多 至于被折叠的回答 我也不想再额外码字去怼了 就像你在好好地走路 突然踩到了狗屎 难道气不过还要去踩多几脚吗。。。

我不知道现在知无不言的注册门槛是怎样 我记得之前还是邀请制 我的建议是继续提高注册门槛 尤其是针对这类型毫无营养的发言 折叠没用 干脆账号受限吧 能看到的公共文章也受限 什么时候他们的回答质量能起来了或者说能引起更多人的共鸣了 再给他们加分 当然 如果他们代表的是大多数知友的想法 那就是我的问题 我有罪哈哈哈哈哈
已邀请:
楼主讲的很好啊,任何行业都有恶行竞争,坚决做出有力的反击才是长期的解决办法,手里有抢和没抢就不一样了。我就是在做好质检的情况下,第一个评论来差评,后面发现是恶搞的,以至于后面来差评都要怀疑是不是同行恶搞,作为一个小小麦,反击能力有限,看到楼主这个文章,深有感触哪,同时也有敬佩楼主的做法。
要回复问题请先登录注册

加入卖家社群
关注公众号
加入线下社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