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 发现 行业发展交流 【深度探讨】五年跨境路,从亚马逊到Way...
【深度探讨】五年跨境路,从亚马逊到Wayfair,我们真的摸透了这个行业的“命脉”吗?
从亚马逊打到沃尔玛,再摸到Wayfair,爆款做过,库存也压过,半夜爬起来调广告是家常便饭。
表面看数据还行,但越来越觉得:我们是不是在“用战术勤奋,掩盖战略懒惰”?
最近一直在想几个问题,想听听大家的看法:
“平台流量红利”这碗饭还能端多久?
亚马逊CPC破2美金,沃尔玛开始卷运费政策,Wayfair的客户忠诚度比想象中低……
当所有平台都在悄悄“收窄”利润空间,下一个风口是不是该跳出平台思维了?
供应链优势正在变质?
在宁波盯着工厂五年,从前是“谁有货源谁赢”,现在是“谁握着独家研发+柔性生产谁活”。
但小团队养不起研发,大卖垄断新品速度越来越快——中小卖家到底该押注细分品类,还是抱团破局?
我们到底在为什么买单?
烧ACOS、压货到海外仓、跪求删差评… 这些“常规操作”背后,有没有人算过一笔“隐形成本账”?
比如员工 burnout 导致的团队重建成本,比如因焦虑决策浪费的试错成本……
最近在尝试用DTC思维测试独立站,用TikTok引流测品反哺平台,有些数据很有意思。
但一个人思考容易钻牛角尖,真心想找几位同样经历过周期起伏的跨境人,抛开“晒单”“吹水”,聊聊:
你踩过最值的坑/最痛的坑
对未来2025下半年税收问题风险的预判
供应链/流量/团队管理的反常识经验
如果你也觉得:
• 不想继续当平台的“打工人”
• 相信“信息差”迟早会普遍,但“认知差”永远赚钱
• 愿意用深度交流 资源碰撞
2 个回复
匿名用户
赞同来自:
随着产品都打造成爆款,于是开始着手找工厂开模在原基础的产品上改材质,改小结构,这种改法花不了多少钱,后期工厂也会返回这笔钱。利用这种不断提高产品的用户体验,不断深耕所在的细分市场。
因此,很多产品到现在为止,已经是做了七八年了,依然在头部排名,依然很挣钱。
一直想着是如何将产品的用户体验拉升,提高复购率,拉长产品的生命周期,每一步都能够落地,其实不难。
真正难的是其实提高产品的用户体验,光这一步,就难倒了很多人,毕竟能懒就懒着,能偷工减料就偷着,压根没有长期主义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