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 发现 Amazon 关于如何分析买家评论定 位目标点,附分析...
关于如何分析买家评论定 位目标点,附分析方法(上篇)
1. 超越文字本身: 不要只关注买家说了什么,更要思考他们为什么这么说,以及他们没说什么。
2. 关注情感与动机: 情绪是需求的强烈信号,指向未被满足或超预期满足的深层需求。
3. 寻找模式与异常: 单个评价是点,大量评价汇聚成面,寻找高频词。
4. 结合上下文: 评价内容需要与产品本身、使用场景、买家画像等结合分析。
关键分析维度:
1. 情感维度:
情感极性与强度: 是积极、消极还是中立?是轻微的满意/不满,还是强烈的喜爱/憎恶?强度往往比极性更能揭示需求的重要性。 强烈的负面情绪指向核心痛点,强烈的正面情绪指向核心爽点。
情感触发点: 具体是哪一点引发了这种情绪?(例如,“物流太慢了气死我了!” - 触发点是“物流速度”)。
情绪表达的措辞: 使用了哪些强烈的形容词、感叹词、比喻或俚语?(例如,“惊艳到我了”、“简直是个灾难”、“比想象中好太多了” - 这些表达背后有未被充分认知的期望值)。
2. 内容维度:
显性需求(已陈述): 买家明确提出的要求、喜欢或讨厌的点(功能、性能、外观、价格、服务等),这是最基础的分析。
隐性需求(未陈述/未察觉):
痛点背后的深层原因: 当买家抱怨“功能A不好用”时,深挖“不好用”的具体表现(是操作复杂?反应慢?结果不准确?),这指向了易用性、效率、可靠性等更本质的需求。
爽点背后的价值: 当买家称赞“功能B太棒了”时,追问“棒在哪里”?解决了什么具体问题?带来了什么额外好处(省时、省力、愉悦感、安全感、社交资本等)?
对比与参照: 买家是否提及与其他产品、过往经验或期望值的对比?(例如,“比旧款快多了”、“比XX品牌好”、“没达到宣传的效果”)。这揭示了买家的心理基准线和价值判断标准。
使用场景描述: 买家是否描述了具体的使用环境、时间、方式?(例如,“旅行时带着很方便”、“晚上用很安静”、“给孩子用很放心”)。这些场景化信息是挖掘场景化需求的宝藏。
“假设”与“希望”: 买家提出的改进建议或“如果...就好了”的表述,直接指向未被满足的期望或潜在需求。
未提及的“默认”需求: 买家没有提到产品的基础功能(如手机能打电话),但这不代表不重要,而是被默认为必须满足的。但如果这些基础功能出现问题,会引发强烈负面情绪。
“意外之喜”: 买家提到了一些产品设计者可能都没想到的、超出预期的优点或用法。这往往揭示了未被充分认识的潜在价值或新的应用场景。
3. 动机维度(Why):
购买驱动因素: 买家最初为什么选择这款产品?(价格?品牌?特定功能?口碑?冲动?)评价中可能暗示或直接说明。
核心价值诉求: 这个产品最终为买家解决了什么根本问题?满足了什么深层次的渴望?(例如,安全感、归属感、效率提升、自我表达、身份认同、愉悦感)。
任务导向 vs. 情感导向: 评价是侧重于完成某个具体任务(“能快速修好图”),还是侧重于使用过程中的感受(“用起来心情很好”)?这反映了不同的需求层次。
社交与自我表达: 评价是否透露出产品作为社交工具(分享、炫耀、获得认同)或自我表达(展示个性、品味、价值观)的功能?这是马斯洛需求中较高层次的需求。
4. 行为维度:
使用频率与场景: 评价是否暗示了产品的使用频率(“天天用”、“偶尔用”)和主要使用场景(“通勤路上”、“办公时”、“健身时”)?
替代方案与解决方案: 买家是否提到在购买前或使用中尝试过其他替代方案?或者为了解决同一个问题,他们之前是如何做的?这揭示了未被满足的需求空间和竞争点。
推荐意愿: 买家是否明确表示会推荐给他人?为什么推荐(或不推荐)?推荐理由往往指向他们认为最核心的价值点(可能也是他们自己最看重的需求)。
复购意愿: 是否会再次购买?原因是什么?这是对产品整体满足需求的终极投票。
5. 身份与背景维度
用户画像关联: 如果能有买家基础信息(如年龄、性别、地域、购买历史等),将其与评价内容关联,可以发现特定人群的共性需求和痛点。
评价者是新用户还是老用户?新手可能更关注易用性和基础功能,老用户可能更关注高级功能、效率或耐用性。
“代言人”视角: 评价者是否在为他人购买或考虑他人感受?(如“给父母买的,他们说...”,“孩子很喜欢”)。这提供了不同用户群体的视角。
1 个回复
匿名用户
赞同来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