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分类:  知识产权 所属圈子: Amazon Amazon品牌备案和授权

为什么会出现品牌滥用这种情况,滥用邮件是什么样的

发帖5次 被置顶0次 被推荐0次 质量分0星 回帖互动23次 历史交流热度12.9% 历史交流深度0%
亚马逊平台出现品牌滥用的原因涉及多方面的复杂因素,既有卖家主观违规行为,也与平台监管机制、市场竞争环境等密切相关。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卖家主观违规行为
1. 品牌资料造假与灰色操作
部分卖家通过伪造商标证书、提交虚假发票或购买 “包注册” 低质量商标等手段获取品牌备案资格例如,使用被商标局制裁的律师或通过非正规代理机构注册商标,导致资质异常被亚马逊检测到。此类行为直接违反平台规则,扰乱品牌生态。
2. 滥用品牌功能与恶意竞争
卖家可能利用品牌工具(如 A + 页面、品牌旗舰店)发布违规内容,或频繁发起无依据的侵权投诉,干扰竞品正常销售。例如,通过虚假专利或版权投诉打压竞争对手,即使成功率低也可能被平台判定为滥用服务。
3. 跟卖模式的滥用
跟卖本是亚马逊允许的合规行为,但部分卖家通过模仿品牌商品的包装、描述或使用他人商标关键词,导致消费者混淆。例如,未经授权销售正品但未提供品牌方直接授权书,在 2025 年新规前被大量滥用。
二、平台监管与技术局限性
1. 审核机制漏洞与算法误判
亚马逊的自动化风控系统(如 Brand Registry AI)可能因新品牌备案多次被拒、商标状态异常等触发误判,导致合规卖家被错误标记为品牌滥用。此外,平台初期审核对新账号的监管力度不足,难以及时识别虚假资料。
2. 授权管理与关联风险
同一品牌授权给多个卖家账户(3 个以上)或授权链不完整(如经销商缺少有效授权文件),容易被平台判定为滥用。若品牌关联的店铺存在侵权、售假等不良记录,也会触发 “连坐” 机制。
3. 申诉处理效率低下
卖家因品牌滥用被移除权限后,申诉流程耗时漫长且成功率低。例如,部分卖家反馈申诉需数月仍无结果,导致品牌资产长期受损。
三、市场竞争与利益驱动
1. 经济利益诱惑
第三方卖家为追求利润,通过低价倾销、仿品销售等手段抢占市场份额。例如,中国卖家平均售价较美国本土低 18%,玩具、家居等品类成为重灾区。这种 “价格屠夫” 效应迫使部分卖家铤而走险侵犯品牌权益。
2. 合规成本压力
中小卖家获取品牌授权的成本较高(如采购成本增加 15-20%),且知名品牌倾向于优先授权给大型卖家,导致资源有限的卖家难以合规经营。部分卖家因此选择绕过授权,直接跟卖或销售仿品。
四、知识产权保护与法律差异
1. 跨境法律与商标注册差异
不同国家的商标保护标准不同,部分卖家利用这一漏洞在多个国家注册近似商标,导致品牌所有者难以全面监控。
2. 律师资质与代理问题
卖家若委托被亚马逊列入黑名单的律师或违规代理机构注册商标,可能导致整个品牌被连带判定为滥用。
1. 虚假评论与信任链断裂
卖家通过刷单、诱导好评等方式提升排名,不仅损害品牌声誉,还导致消费者混淆。
2. 仿品技术升级与供应链隐蔽性
假冒商品制作水平提高,且通过复杂供应链网络规避监控,增加了平台识别难度。
总结:多维度防控与长期挑战
亚马逊品牌滥用是平台规模扩张、市场竞争激烈、监管技术局限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尽管平台已推出品牌注册、透明度计划、零计划等保护措施,并在 2025 年实施更严格的品牌授权新规,但卖家的灰色操作、跨境法律差异、申诉机制低效等问题仍需长期治理。未来,品牌化经营与合规供应链管理将成为卖家生存的关键,而亚马逊需进一步优化算法准确性、简化申诉流程,并加强与品牌方、执法机构的合作,方能从根源上遏制品牌滥用。
下面是滥用邮件

111.png
已邀请:
要回复问题请先登录注册

加入卖家社群
关注公众号
加入线下社群
广告 ×
10s